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正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方式和关键举措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人才、制度、创新,说到底是人才问题,即人口素质提高问题。只有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为人力资本强国。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正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方式和关键举措。

习惯论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士( W. James) 强调习惯的早期培养。他认为,习惯是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习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衣服是否合适、工具是否好用、音乐是否悦耳等都是受习惯影响。习惯有两类:“先天倾向得来的习惯叫本能,教育得来的习惯叫理性行为。”习惯的使用效果有:一是省事、准确、减少疲劳;二是减少动作操作时意识的注意。他认为“教育的大事在于把习惯作为基金,以后安闲自在地靠基金利息生活。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好多有用的动作变成机械的习惯。这种动作学得越早越好。”

才能递远递减法则
才能递远递减法则指的是,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强、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差的规律,0-1 岁儿童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以语言为例,加拿大医生彭菲尔德做了以下实验,他让 0-9 岁的儿童同时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熟练如同母语。让 9 岁以上的儿童学习几个国家的语言,其表示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才能逐步进行简单交流,需要若干年持续训练才能熟练交流。美国脑科学家格伦·多曼说:“语言学习方面儿童确比成年人强得多。如果身边人用两种语言交流,他到 5 岁就自然会说两种语言。语言只是其中一种能力,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同道理。瑞典神经生理学家希丁和蓝盖教授验证得出: “早期的强化训练可以刺激脑细胞活动,增加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进而培养头脑聪明的人……”年龄越小,脑细胞越容易产生积极变化,即通过早期训练,产生的影响更明显。

早期教育经济效益理论
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和公共收益。个人收益指儿童、家长和家庭获得的收益。如学习成就、个人收入、经济水平等;公共收益,早期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率,降低犯罪率,从而创造更高的个人收益和税收,增加公共收益。研究表明,贫困弱势人口接受早期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其他人群。
学习的关键期
学习的关键期是指这样一个特定时期,个体在此期间(最佳年龄、敏感期)最容易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 一旦错过这个时期, 再要掌握该项技能会非常困难。这是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偶然发现的。以小鸡为例,小鸡认识母鸡的关键期是出生后 10-16 个小时, 如果此时将他们分开, 过后再把其再放到一块, 小鸡就不认识也不追随母鸡了。后来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这种关键期现象。
印度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被救出时分别是 2 岁和 7 岁,他们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不会与人交流,饮食生活习惯和狼一样。出来后两个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在专业人员精心护理下,阿玛拉 1 年后死去,卡玛拉经过 1 年多训练方可直立走路,4 年才认识 6 个单词,7 年才会说 45 个单词,第九年因病去世。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智力、品德、运动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良好的环境影响和早期教育刺激,儿童发展成果会超过其它时期 8 - 10 倍。

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0-3 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时期,是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多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例如,6 个月是锻炼咀嚼、吃干食物的关键期;2-3 岁是数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3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5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3 岁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把 17 岁智商定为 100%,那么其中 50%在 3 岁之前发生。由此可见,利用0-3 岁这一关键期进行适宜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接受早期教育的现状
1、对于早期发展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家长开始主动接触和了解早期教育,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教理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显示,约60%家长认为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重要阶段,30%家长认为胎教也是早期教育;近50%家长认为,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75.9%的家长注重儿童的综合发展,重视身体、认知、语言、感知、运动共同发展,认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发掘儿童的探索、求知欲望也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年轻父母是主要抚养者和早教方式的决定者
养育是一项特殊的人生工作,父母对于儿童的生存、教育和社会发展担负着重要责任。儿童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父母养育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文化-父母-儿童的传承关系中,父母作为桥梁联系着文化实践和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0-6岁儿童父母普遍年轻、文化程度高、理念超前,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可以陪伴儿童玩耍,阅读,做游戏,有精力有体力参加过各类亲子教育活动。年轻父母承担养育职责,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是父母看护人和其他看护人的最大区别。
3、看护人普遍缺乏科学育儿能力
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诸多困难。《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显示,46.1%的0-3岁儿童家长反映,“缺乏儿童日常养护技能”是最大难题,其次是“教养方式与长辈存在争议”、“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和“碰到困难时不知所措”。4-6岁儿童家长主要担忧是“遭受意外伤害”,约占60.6%,也有相当比例家长担心“缺少同龄儿童的陪伴”、“缺乏日常养护技能”以及“与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可见,家长普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但是科学育儿知识匮乏,与长辈的教育观存在偏差,协调困难。

4、早教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家长的需求差距太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开始觉醒,早期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可和期望值较大。近半数家长认为早教机构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最重要,希望通过参与早教机构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各类早教机构的满意度不高,表示“非常满意”的不到10%,50%觉得“比较满意”,近10%表示“很不满意”。
5、区域、城乡之间儿童早期发展教育不平衡
随着早期教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早期教育认识的提高,城乡家庭都有了较大的早期教育需求。相对城市家长,农村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早期教育知识非常薄弱。调查显示,农村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知识的方式单一,“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家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参加早教机构的必要性,至于为何不让孩子上幼儿园,除认为“有人照顾,没必要上幼儿园”外,大多数理由是“幼儿园设施陈旧”或“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水平差”,农村和偏远地区早教机构的硬软件设施条件与城市呈现较大反差。

结束语:儿童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需提高人口质量,以确保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从而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目标,必须通过全面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服务,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