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同学不喜欢我怎么办?”这3种回答,不要轻易说出口
在网上,有位妈妈向网友求助:
4岁的女儿乖巧懂事,可时常被几个同学欺负。可还是跟在他们屁股后,讨好他们。

因为想要小朋友喜欢她。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后社交意识会开始觉醒,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而当不被群体接纳和喜欢时,孩子年幼的心就会受到打击和伤害。
孩子会被一些小朋友接纳,也会不被接纳,这是 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孩子不被接纳的时候,必定是难过的、沮丧的。出于对父母的亲近与信任,会向父母求助:“妈妈,同学不喜欢我怎么办?”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孩子呢?
孩子在处在“塑造自我”的阶段,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性格,并且这个影响持续一生。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的回答尤为重要。那么这3个常见的坑,一定要避开,不要轻易说出口。
1、“不喜欢就不喜欢,别理他”
这是很多家长维护孩子的一种态度。
本意是想告诉孩子“你很好,不必讨好他们”,当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却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孩子的困惑。
孩子是渴望在集体中相处融洽的,而家长却在告诉他,“你一个人也很好”,药不对症,反而让孩子越来越孤僻。
遇到问题不解决,只是远离,这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回避问题的思维习惯。

2、“为什么别人玩得那么好,就不喜欢你?”
上来就否定孩子,让孩子找自身的原因。
当孩子带着受伤的心求助大人的时候,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在伤口上撒盐。
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父母,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

如果连自己最爱的妈妈都认为是自己的错,那么孩子真的就会认为自己非常差,所以别人才不喜欢我。
孩子真的会停止爱自己,越来越自卑。
有的妈妈说,我只是想让他认识到他身上存在的缺点。
爱孩子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当,就只能“好心办坏事”。
3、“你下次给他们拿点吃的,他们就和你一起玩了”
让孩子通过物质的付出去交换一份别人的喜欢,无疑就是在教孩子如何降低身份,讨好他人。
这样的孩子,是最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的。
一份求来的友谊,孩子就更害怕失去,姿态越放越低,别人发现,做什么他都不反抗,说什么他都不生气,那么他们对他就会肆无忌惮。
这样的友谊,真的值得孩子去要吗?

要真正解决孩子的社交问题,光凭父母一句简单的回答是明显不行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目前的能力。也就说,帮助孩子搞清楚他们交不到朋友的原因。
是只是没有小朋友来主动找他玩,还是他去找别的小朋友没有人带他玩?
对孩子目前的情况做一个客观的评估,然后才可以更好地去帮助孩子融入群体。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利用特长吸引朋友,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还可以培养社交技巧,比如准备精致的零食水果,带到学校与大家一起分享;
寻找身边一些看起来友善随和的同学,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加入他们谈话……
再然后就是即时回馈。
交朋友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我们注定都会经历一段的孤独,所以也要让孩子学会直面孤独,引导孩子利用独处的时间去阅读与思考,把孤独的时间变得充实。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以及社交能力,我找到了这套受到广大家长好评的《儿童好性格养成绘本》
10本书,共10个主题。《我喜欢我自己》(自信与坚强)《学会理解和尊重》(礼貌与理解)《发现更棒的自己》(自信与坚持)《我会自己想办法》(独立与友爱)《学会勇敢不害怕》(勇敢与坚强)

《做不哭闹的孩子》(成长与理解)《学会快乐不生气》(成长与快乐)《我爱我妈妈》(感恩与表达)《我爱我爸爸》(理解与独立)《我不怕去幼儿园》(成长与勇敢)

绘本画风温暖,笔触细腻,语言幽默有趣,让孩子在欣赏优美图画的同时,从故事中学会理解、自信、勇敢.....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