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不得不知的错误育儿观
5个不得不知的错误育儿观
——你觉着是对的,事实却往往是错的
1. 绝对论、跟风主义
比如,买到一本育儿书,里面说:孩子在第23个月的时候,“能把一个小皮球扔多少米”——而你孩子在第25个月的时候,还不会扔球;
那个隔壁莉莉,17个月就会把球扔很远,很紧张,觉着孩子是不是未来就没有希望了?
其实不是的,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成长的时间是不同的。
2. 分不清溺爱、还是关爱?
凡事都顺着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马上满足,不讲原则,不管公共道德。
——像经常抢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还打人;
——吃饭时坐不住,午睡时也不肯睡觉;
家有调皮鸡娃,该揍一顿就揍一顿,而内向点的孩子则多多沟通,提前解释;
不同孩子用不同方法。
不然孩子长大后,长着一颗玻璃心,一被批评就搞跳楼、自杀。
树立“规则和边界”意识,孩子长大才不容易犯下弥天大错。
3. 随波逐流,报一大堆补习班,搞懒政育儿
部分家长,不分析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也弄不懂孩子到底是意愿下降、还是方法不对?
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的“补习班”,拔苗助长,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耗殆尽,分散孩子原本能专注的学习热情。
能有时间玩的孩子,才能把那股认真劲,投射到学习上。
——终于把鸡娃弄去“补习班”,老子、老娘才可以刷抖音、打游戏、搓麻将
4. 不讲逻辑,恐吓式育儿
经常用不合逻辑、因果颠倒的话,威胁孩子。
“再不好好吃饭就不带你出去玩”
“不好好听话,不给你买玩具”,诸如此类。
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
——小宝,吃饭时间到了,提示你2遍,你不听,这一顿饭就不吃了,零食统统收掉,饿到下一顿再吃喽。
——出门前,我们讲好了,今天不买玩具,你要是哭闹以后就呆家里看家;
5. 把“因材施教”抛之脑后,搞一招鲜吃遍天的无脑法
——你们有没发现?有2个孩子的家庭,孩子通常会出现性格分化;
那个爱说话的,老是在那说;那个内向的,沉默不语、一句话都不讲。
这样子,其实对两个孩子都不是很好。
那个话痨的,你得跟他讲“你要不要听听哥哥姐姐的意见”看他们有没什么高见,换位思考、同理心很重要;
那个不爱说话的,你得鼓励他多说、多表达,善于表达一方面比较容易在社会立足,另一方面能疏导他积压的情绪。
有1个孩子的家庭也同样适用,那个爸爸妈妈不要一直在那啰嗦嘛,也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他的某个领域的认知,可能都已经远超你很多了。
觉得有理,请点赞、关注,了解更多教育育儿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