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让城乡儿童“好上学”“上好学”
近年来,莆田市秀屿区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目标,优先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服务的期盼,在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上精准出招,从增加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职称改革等方面发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事业更好地惠及民生。“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40.18亿元。
蓝图绘就风正劲,扬帆破浪奋进时。秀屿区委书记张伯松指出,下一步,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多点发力,从“一家独大”到“百家争鸣”,让“有学可上”变“上到好学”,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扩容:无“位”不至惠民生
周边有百亩绿林,“H”形红白相间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整洁恢宏,主楼前方,是一片绿茵场,塑胶跑道相环绕。位于高铁新城片区的秀屿区第五实验小学正式投用,占地总面积约37亩,9月1日开学当日,将有近千人入学报到。

秀屿区实验小学宽广的操场
这个开学季,与秀屿区第五实验小学一样落成迎新的,还有紧邻土海湿地公园的毓英中学城东校区,校园占地35492平方米。不仅如此,在由高铁新城与联十一线构成的2公里横纵区域内,莆田第一中学秀屿校区、市第三实验小学、市实验小学秀屿分校、毓英学校、区第七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先后规划、落地,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投资超13亿元,将新增小学学位6210个、初中学位5100个、高中学位2400个。
“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我们科学统筹全区学校建设布局,尤其是针对提高城镇化率、‘三孩’政策提前谋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安排,继续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主城区和集镇中心区学校布局及项目落地。”秀屿区教育局局长李文祥介绍,“十四五”期间,该区共规划新改扩建学校30所,建筑面积约82.8万平方米,投资额约37.56亿元,预计新增学位41890个。

秀屿区机关幼儿园为孩子、家长组织亲子游戏。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秀屿区同样为学龄前儿童准备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大礼包——去年开始,随着区机关幼儿园、区第五实验幼儿园等6所优质幼儿园陆续投用,乡村幼儿在家门口入园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乡村学前教育也正从“好入园”向“入好园”逐步转变。
提质:以强带弱满园芳
长期以来,乡村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面广点多、参差不齐,规模不大、效益不佳的困境,教学水平相较中心城区更为薄弱。
秀屿区聚焦民生关切,探索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将薄弱校纳入集团化管理,委托城区优质中小学帮扶提振农村薄弱学校。
“我们与莆田第一中学合作,2016年办学至今,毓英中学已成长为莆田市公立中学龙头校。今年,该校中考成绩又传喜讯,上莆田一中统招录取线人数30人,上一级达标校线人数410人,荣获莆田市初中教育教学优质管理奖。”李文祥介绍道。
创办两年,跻身全市公立学校前三,莆田第一中学团委书记、秀屿区毓英中学校长傅俊翔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长期以来,学校受科层制管理影响,机构职能相互重叠、部分决策相互矛盾、遇到问题相互扯皮的情况屡见不鲜。”年轻的毓英中学摒弃陈旧、倡导“放管服”式的精细化管理变革——具体事务由校长说了算变为由年段说了算;教育教学由“行政干部管老师”变为“干部、老师管学生”;学校与年段的关系由常规管理变为咨询服务,实现服务前置。
教研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直接手段,但是受制于教师水平、管理意识的影响,教研工作长期以来被大部分农村校忽略。对此,毓英中学在各学科中选出1名具备教研能力的老师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既负责指导薄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也负责带领成熟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同时承担教师能力考核工作。
通过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办学改革,秀屿区已推动9所中心校、24所中学参与莆田市联盟集团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近年来,莆田一中秀屿校区、市实验小学秀屿分校、市第三实验小学等优质资源加盟落地,毓英中学、秀山中学、莆田十一中、区实验小学、区第三实验小学、笏石中心校等一所所百姓满意的优质义务教育阶段校先后崛起。
升级:集约办学效益高
8月25日,距离新学期开学还有一周,秀屿区笏石镇大丘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张梅寒则在当天开启了自己教师培训周的首日课程。

秀屿区实验小学开设“红色课堂”。
“现在起,我们就全部是实小的老师了,确实有些振奋,学生家长们也很高兴,在家门口就能上莆田市小学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张梅寒说,面对新变革,她的内心激发出不少拼劲与动力。
秀屿区实验小学校长姚秀萍介绍,5月,该区便在全市率先探索“名校分校区”办学模式,将笏石镇大丘小学并入秀屿区实验小学城东校区,分校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向总校看齐,由总校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教研活动共同参与、教师水平同步提升。
“作为独立的基层校,往往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弱、教师成长空间有限以及学校综合实力不足等桎梏。”姚秀萍表示,区别于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的帮扶模式,“名校分校区”办学模式具有传导力更强、融合度更高的优势——两个校区同一校长、同一管理方式,自上至下“一手抓”,快速“带飞”基层校。
“所有的新招教师第一年都要集中到总校来跟班学习,考核达标的,再去往分校区。此外,借助‘青蓝结对’,不论资历、只谈特长,通过指定组合加自选学习的模式,让教师将自己的短板补起来、强起来。”姚秀萍说,“为了让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平衡,综合科目教师采用滚动教学方式,轮区授课,以更好地摸清各校区、各年级学生的薄弱点,集中会诊,对症下药。”
秀屿区做好加减法,在增加学位的同时,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学撤并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十三五”期间,共撤并小学9所、中学4所,推动形成“城区学位扩容、龙头学校彰显、乡镇中心崛起”的新格局。数据显示,到2022年,秀屿区每个乡镇都将至少有一所优质学校,小学适龄人口全部按时入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99%,乡村辍学现象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