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师恩|济南市董家中心小学孟兆新:爱的教育,护航每个学生成长
1988年,19岁的孟兆新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董家中心小学,这里是他的家乡。33年从教生涯中,在董家街道附近的乡村小学兜兜转转,2002年,孟兆新再次回到董家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从语文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到校长、学校党支部书记,在不同的身份中转变,不变的是他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

爱的延续
学生喊他“校长爷爷”
与孟兆新校长走在董家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恰逢课间休息,一名一年级小同学突然从旁边过来,一把抱住了孟兆新的胳膊,像在亲人的怀抱里那样撒娇的喊,“校长爷爷”,孟兆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好孩子,快到点了,去上课吧。
看到记者惊诧的表情,孟兆新笑着说,“很多学生的家长之前也是我的学生,他们就让小孩子管我叫‘爷爷’,上学放学的时候更热闹,一个比一个喊得响亮,我一方面感慨自己老了,但想想又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33年前,刚成为小学老师的孟兆新还在想着师范学校毕业时老师说的,你们都是新老师,不会被分配去教一年级的。谁想,到了学校之后,孟兆新就成了一年级的班主任。那个时候,农村好多孩子都不上幼儿园,“孩子刚上学时行为习惯比较差,纪律性更是一团糟,”孟兆新说,“我们是又当爹又当妈,一点一点把孩子们带大。“
小王是孟兆新曾经教过的学生。因为父亲常年酗酒、不务正业,母亲又要忙农活还要打工养家,小王经常没人看顾。有一天,孟兆新下班回家的时候,碰见小王在路上跑着,一问才知道,没人来接他,他只能自己跑五六里地回家。孟兆新骑着自行车把小王送回了家,小王妈妈哭着感谢了他。从那以后,孟兆新经常拐个弯专门接送小王上学、放学。冬天看到他的手冻坏了,还让爱人亲手织了手套送给了他……
因为对学生的这份真心,直到现在,孟兆新走在董家街道的大街上,经常有人会喊住他,“孟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XX级的学生啊,您一点都没变……”
多重身份
做师生坚强的后盾
作为语文老师,孟兆新觉得,语文难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学。“能写出好作文的孩子也能做好语文理解“孟兆新说,所以他先抓作文教学。依托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他把作文课开到了田野间,山坡上,开到了田间地头。学生们在这里观察自然变化,领略秀丽景色……学生们的作文课上得兴致勃勃,课堂氛围和效果跟在教室里完全不一样,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作为班主任,除了关心学生学习,孟兆新更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成长。他跟外出打工的家长做好对接,在学校给留守的孩子更多一点的关爱;班里有学困生,他联合学科老师,单独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他经常组织社会实践,如在街道广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在敬老院孝敬老人等,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爱心,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作为校长,孟兆新是学校除了保安之外,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人。有家长上班早,送孩子早,他就早点来,在门口等着孩子们;下午延时服务,部分家长因为很多原因很晚才能到校接孩子,为了能让家远的老师早点回去,他主动在学校照顾孩子们。孟兆新经常说“孩子们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为此,学校在每周二下午是孩子们的选课时间,共开设了九大类,三十七门课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孩子们兴趣浓厚、成果斐然。
多种角色可能会根据需要不断切换,但不变的是孟兆新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那颗心。

爱的教育
是品牌,更是信念
“爱的教育”是董家中心小学打造的党建品牌,2021年,孟兆新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作为董家中心小学的党支部书记,他把基层党建跟学生培养、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紧密结合,把学校打造成为爱的”大家庭“。
学校有一个常规节目:课前一支歌。对于歌曲的选择,孟兆新和老师们也是颇费心思。类似《祖国和少年》、《中华孝道》、《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是为了给学生们种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能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
学校每年都接收特殊孩子入学,孟兆新带头跟老师们给这些孩子“开小灶”,尽可能的让他掌握更多的技能,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
有年轻男老师夜里突发旧疾,孟兆新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宿舍,把老师紧急送往医院,垫上住院费,又陪床一整夜,直到这老师的家人到来才离开。
“董家中心小学就是个大家庭,我和老师们就是兄弟姐妹,学生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成为一支优秀的爱心教育团队,用爱呵护孩子们成人成才。”凭着对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孟兆新始终走在前头,干在实处。在受到师生的敬重和赞誉的同时,他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