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校开讲啦·家庭教育】 小学低年级:独立自主,我能行(上篇)

文 / 妤婕教育分享
2021-10-04 09:10

主编:禹飚

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的爱。既然父母注定不能永远陪着孩子,那么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少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缺乏自理能力——不会洗澡、穿衣、系鞋带,不懂得收拾玩具、书包,遇到问题也不爱动脑筋思考……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呢?

情景再现

情景一:

丁丁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妈妈帮忙穿衣服,平时写作业也要妈妈陪同。作业完成后,丁丁就自己跑去玩了,留下一堆书本文具让妈妈收拾。丁丁每次放学回家,书包里都是乱七八糟的,虽然妈妈经常提醒,可还是没怎么改进。生活上更是由爷爷奶奶全包了,丁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丁丁的妈妈慢慢意识到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她决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首先和爷爷奶奶达成共识,不包办丁丁自己可以努力完成的事。她在做好示范的前提下,让丁丁从简单的扫地、拖地、洗碗等家务做起,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学做家务,逐步培养丁丁的自理能力。妈妈还鼓励丁丁自己收拾玩具、书包、床铺、找当天要穿的衣服、独立完成作业等。在丁丁做错事的时候,妈妈不是简单地指责或惩罚,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引导丁丁整理书包的时候,先让他自己整理。如果发现有问题,丁丁的妈妈就把书包打开,耐心地、温和地教给他整理书包的正确方法,把物品进行归类,按大小放进不同的袋子等。

慢慢地大家发现丁丁变了,做事更主动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自理能力渐渐地变强了。

情景二:

上小学三年级的明明在学校做事情特别积极,常常主动帮老师拿作业本和教具。每周大清洁的时候,明明从不偷懒,是同学们眼中的劳动榜样。可是一回到家,明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自己的事总是依赖父母才能完成。做作业稍微遇到一点问题,就立刻向父母问答案。要是父母不回答,让他自己独立思考,他就一直拖拖拉拉,挨到深夜。

为了帮助明明改变在家做事不主动、依赖性强,遇到问题不愿动脑的毛病,明明的爸爸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当明明在家时,爸爸不再像从前那样翘着二郎腿看电视,而是主动帮妈妈收叠衣服、煮饭炒菜。爸妈还挑些明明感兴趣的事让他也一起做,例如洗洗菜、摆摆碗筷等。吃完饭,全家人听着音乐,分工合作:妈妈洗碗,爸爸收拾餐桌,明明扫地。当明明写作业遇到困难时,他们并不急着说出答案,而是细心地了解情况,教会孩子查找资料,转变思路。如果明明想出来了,父母就立刻表扬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明明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了,做作业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图片源于网络)

追根溯源

1.父母情不自禁地“干涉”

孩子的依赖性,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我们在孩子学习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担心孩子在实践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潜意识里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经历自己童年所受的那些磨练。当我们竭尽所能帮孩子清理完方方面面的障碍和危险时,孩子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依赖、不负责任和得过且过的坏习惯。

2.父母要求过高,不信任孩子

当孩子满怀热情、独立地完成了任务时,会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鼓励或安慰。如果这时,我们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自己的不信任、不满意;当着孩子的面重新帮他做一次;甚至直接了当地指责他,那么孩子的信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没有任何能力或目标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即便我们心里对孩子有多高的期望,也必须从现状出发,从这一刻开始,脚踏实地地引导孩子从点滴的进步逐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

3.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天生的惰性会让孩子不自觉地仿效那些在家里更轻松的家庭成员,学会推卸责任的种种技巧。所以家长要做好示范,在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逐步提高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图片源于网络)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请关注《【禹校开讲啦·家庭教育】小学低年级:独立自行,我能行。(下篇)》

《家庭教育读本·小学低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南海外国语学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