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在家庭教育中,和谐的亲子关系要从改变我们父母自身做起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
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
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
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与子女紧张的、不和谐的关系,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先要提高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一方面获得过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
面对一幕幕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适当?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我们今天应该丢掉什么?又应该找回什么呢?
01
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教孩子做一个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
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土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说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
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
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愿望。
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02
丢掉反常心找回正常心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比较
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
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我们不该让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的事儿。他出生时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后来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所以跑起来那么自如,是下功夫练出来的。
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人,一样让他参加体育活动,一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心理一直很正常。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这叫什么?正能量!对于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能量。“没病”才是正能量。在正能量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肢体虽然不健全,但心理是健康的;可是在负能量中长大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身体真会出毛病。
有位妈妈很不负责任,她的女儿一年级时成绩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到弱智学校去吧!这位妈妈信以为真,没有经过医生鉴定,就把女儿送进了弱智学校。
上六年级时,女儿参加全区弱智学生运动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一体检,医生说她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绩不算数。
记者闻讯前来采访这个“假弱智生”,问她这六年的感受。女孩说,刚刚来弱智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人说话走路都不正常,可没过多久,周围的人却认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开始学着弱智生走路、说话的样子,慢慢地,别人看她“正常”了,她就真的变成“弱智”了。
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把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如果父母有了反常心理,总怀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总是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大人的常见疾病。
因为父母精神一紧张,小孩立刻就能感觉出来。成人体内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有时没有什么症状,而孩子的抵抗力差,只好替父母生病了。
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呢?那就恢复正常吧!当你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多有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在于不是用心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不放。
03
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今天的父母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是因为什么?
虚荣!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觉得是让你没了面子,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了面子,于是冷眼相待;孩子有了点儿成绩或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连在了一起。
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为什么?
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有的父母甚至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别回家来!”这是多么地不负责任!作为你的孩子,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做父母亲的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只有上了大学才是有前途吗?
有些父母看到儿女上了大学,尤其是上了重点大学,高兴啊,以为真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说不定是一场悲剧!
每年,大学中自杀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怎样对待?且不说孩子承受力如何低,单说家长一生的心血,都付诸东流。
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
但活生生的现实向我们发问: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吗?即使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能够真正替孩子把人生的路走到底吗?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之路。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忘记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
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上大学,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孩子去春游,替孩子在车上“抢”座位;孩子要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兴趣……无怪乎有人说,孩子有点儿什么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长。
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却没有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有了兴趣,在一边“旁观”。
有位爸爸让孩子学习特长,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前后花了很多钱,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每天只想着自杀。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写信给我,求我救救他的儿子。
“替”和“逼”的背后是什么呢?
虚荣。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比家用电器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虚荣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于是,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我们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的前提是——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
04
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给女孩勇气,给男孩责任心。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要会教育孩子。
独生子女的父母更爱孩子,但有些父母却把爱变成了过度的保护,产生了惧怕心,即生了男孩怕变坏,生了女孩怕受害,每天为孩子提心吊胆。但是,你不可能整天围绕在他身旁,你有你的事业,孩子也有腿有脚,有自己生活的空间。
女孩子要从小培养勇敢精神,遇事要不慌不乱。
记得我在上初中时,就曾经遇到过一个流氓。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放学后我乘公共汽车回家。车上很挤,我感觉到后面有人老拱我,便警觉起来。我想起妈妈的话,遇到坏人别怕,要沉着。我慢慢往车门口挪动,没想到脖子上的大围巾却被那坏人悄悄拽住了。我没动声色,也没有回头看那人,怕自己害怕。
车一停,我“噌”地跳下车,同时使劲儿把围巾拽了出来,快步往家走。走着走着,我忽然发觉后面有人在跟踪我,可能是那个坏人也下了车。
这时,我又想起妈妈的话:“有人跟踪你的时候,你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要往家跑,因为坏人要是知道你住在哪里,以后你就会天天处在危险之中。”我灵机一动,径直往胡同口的首都剧场走去,正好赶上刚刚散场,我混在人群里转了两圈,把围巾放在书包里,换了个模样。看看“尾巴”甩掉了,我才跑回家。
到家才发现,我的衬衣全湿透了——那可是个大冬天呀!我把“历险记”跟妈妈一讲,妈妈当时就夸了我:“太好了!你真勇敢,还挺聪明,干得好!”
其实,妈妈就是这样大胆的一个女人。她常说,女人就是要胆大,将来才能做大事。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妈妈做主。她果敢坚毅,有了她我们的心里都感觉好踏实。而妈妈呢,也给予了我和姐妹——她的女儿们坚强勇敢的性格。
没有想到的是,妈妈培养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竟成为我离开她独立生活时最重要的财富。
父母也要多关心自己的儿子。
我有位朋友,她儿子四岁时,幼儿园老师曾告诉她:“你儿子的包皮有点儿长。”当时,这位妈妈没有在意,心想:孩子长大就好了。
转眼间,儿子到了十六七岁。有一次,妈妈在家里的卫生间发现了几根牙签和细细的小棍。她很吃惊:这孩子在干什么呀?她不禁担心起来,可又觉得不好过问。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精神状态很差。终于有一天,儿子皱着眉头对她说:“妈妈,你带我去医院吧,我已经撒不出尿了。”
妈妈急忙把儿子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把她骂了一顿:“你这妈妈是怎么当的?孩子的尿道都快堵住了,早应该看急诊!”
这件事告诉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儿童成长发育时期的身体健康,有些男孩青春期不健康的行为,就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幼年时的疏忽造成的。假如我们在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及早解决他们的身心疾病,就能帮助孩子度过“危险的青春期”。
我们一直有个传统观念:如果生了女儿,就会特别注意保护她;如果是个男孩,似乎就没有什么保护问题,就像俗话说的:“生了女孩别受害,生了男孩别学坏。”现在的教育往往对男孩的研究不够,假如对男孩的生理变化不留心,男孩也可能成为受害者。
从身体发育来看,女孩好像比男孩早熟。但从性发育的角度看,比如性唤起、性幻想等心理,男孩要比女孩出现得早。从这个意义上讲,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压力大,担心、疑虑也更多一些。并且,男孩询问这类问题很难启齿,怕父母说他是个坏孩子,因此只把困惑埋在心里。
青春期的男孩子需要有成人的帮助,来确认他的某些“奇思怪想”是不是正常。父亲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在男孩从性萌动到性成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父亲的陪伴。
如果你是男孩的父亲,应该适时地把一些生理发育方面的知识告诉给他;在儿子上初中以后,要特别留心孩子是不是遗精,都在看些什么样的书……发现了问题,不要大惊小怪,大发雷霆,而要冷静地同时又是亲切地把青春期卫生知识告诉孩子,还要告诉他一个男人发育成熟后在性的问题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从而让孩子能把握自己的性冲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大男孩抢劫小男孩的钱物,这也要特别注意。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一千多元的名牌运动鞋去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那个大男孩狠狠地说,把自己的旧鞋脱掉踢过去。
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新鞋脱了下来。
很多孩子被人劫去钱物,不是因为穿得太好,就是由于兜里有钱太招摇了。
一位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老同志告诉我,新加坡、日本等国对中小学生的穿戴都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穿校服到学校,不允许穿别的服装。这样,就不会在学生中间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也不会发生恶性的抢劫事件。
在这里,我想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在经济方面产生比别人优越的心理,更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因为这对孩子并不是什么好事。
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在“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
让孩子摆脱惧怕,获得保护,是父母必须做到而且要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