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配合,需要家长淡定的灵活心态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但教育就是需要他们做出一些改变,很多家长都经历过从讲道理,到生气最后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并不是不想和他们好好说,而是和风细雨的态度孩子未必能够接受。
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一种淡定灵活的心态,才能够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做法,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才能够去落实相关的理念和方法。
其实很多大人在意和纠结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就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每当生气的时候,想一想“不重要,没什么”这六个字,内心翻腾的情绪就能够更加稳定一些。
之所以会出现教育焦虑,就是因为把很多事情看得太严重,看得太不正常。如果能够将焦点放在更大的角度,更高的层次去看,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纠结在意的部分,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紧迫。
比如按时入睡固然好,不能做到也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尝试一下顺其自然。孩子偶尔说话不算数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身为大人的我们也很难做到时时刻刻都言出必行。
父母也需要学习和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问题可能很正常,而且他们的问题可能是事出有因,甚至是父母造成的。

静能生慧,在淡定中找出为人父母的智慧,和孩子更加平和地相处。
比如看到孩子说谎,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有可能就会明白这一切有可能就是自己教育错误导致的,如果在孩子说真话的情况下会遭到父母的训斥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所以需要改变的是父母面对孩子说谎时教育的方式,淡定对待孩子的错误,当态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孩子说谎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变。
过度执着有的时候会变成家庭教育最大的障碍,正是因为想要让孩子一定变得优秀,想要让孩子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培养好习惯,结果就是给了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压力,就造成了彼此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歇斯底里,凡事斤斤计较。
而教育真正要做的就是父母尽力帮助孩子,但对结果不要过于执着,心态平和伴随的就是教育趋于理性,站在更加平衡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成长这件事,得到的效果反而会更好。

顺应心理提倡更加灵活的处事方法,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弹性的应对每件事,孩子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不要求马上培养好,偶尔的例外也是可以的。想想我们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喜欢灵活的领导,如果太过教条和死板,相比工作也会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在生气和纠结的时候,先不要想孩子的问题,尝试理解和改变自己的认知,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改变也就慢慢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