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模仿能力达到高峰,比起做父母,你应该先学会“做样子”
别人都是“为母则刚”,而我是“为母则装”。在孩子2岁以前,我一直是个直性子的人,心直口快,人前人后从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有了孩子以后,我成了一个别人口中十足的“戏精”:
前一秒才和老公吵架,后一秒在孩子面前恩爱无比;
生气了就故作姿态跺跺脚说道:“哼,妈妈生气了,不高兴了”;
难过了就委屈巴巴地坐在他面前,然后噼里啪啦说一堆自己为什么难过了……。

也许你会说我矫情,但是面对一个“高需求”的孩子,做这些真的是太有必要了。一生气就摔东西、发脾气、爱打人、动不动就躺地大哭、抢玩具、搞破坏等,这些在孩子3岁以前我都一一领教过。
想过很多种办法,哄一哄、劝一劝、说一说、打一打,见效的只是当时,孩子时不时又会再犯,这种恶性循环让我和孩子都非常苦恼。他苦恼的是“妈妈为什么总凶我?”我苦恼的是“这孩子怎么教都没用?”
幸运的是,偶然间我发现了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找对了原因,解决起来就更加顺手。虽然有点“考验演技”,但好在如今3岁的他快乐了我也轻松了不少。

想要教育好孩子,我们该做的不仅是“学做父母”,更应该学会“做样子”
为什么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孩子的第一教育完成是在家庭里接受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都与家长的“样子分不开关系”,这一点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深有体会。
大多数人学做父母是在“言传”,学会做样子才是真正的“身教”
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常常喜欢用言语来教育孩子:“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管你了”、“你再打人,妈妈就打你了”、“你这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大”、“时间到了,你该去睡觉了”。这些都是在通过语言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听进去或听得懂。
真正意义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共同作用,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更应该“身教”>“言传”。你想让孩子早点睡,那么你就早点睡,而不是让孩子早点睡,你在那玩手机;你想让孩子不打人,那么孩子犯了错误你就不要总打他……。
比起语言的教育,以身示范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什么要“做样子?”,因为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家长
记得孩子2岁多的时候,因为我不小心把他的玩具踩碎了,他立刻跑过来指责我“你能不能小心点,我不是跟你说过走路要长眼睛吗?”我惊讶于他的斥责(孩子说话的语气和语言和我平时教育他时一模一样);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话感觉很不高兴(话没错,语气却听起来很不舒服)。
这一刻我开始反思,如果别人在引导教育你的时候,语气很差、带有讽刺意味,你真的能听进去并打从心底里决定改掉这个不好的行为吗?我想答案是很难,并且孩子很快也习得了我应该用这种教育方式去斥责别人。
做样子,就是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那你就去学会做成什么样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那你就学会做成什么样”,0-6岁是孩子性格、习惯、行为形成的关键期,3岁是模仿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家长你所做出来的“样子”就会成为孩子将来的“样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回到家不看电视玩手机,那么在你下班后就不要看电视玩手机;如果你希望孩子不打人,那么孩子犯错时你就不要总靠打骂来解决;如果你希望孩子温暖爱笑,那么就尽量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吧!
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样子”时间不能太晚,从出生就该开始,3岁是最佳时机
教育孩子,不是等孩子大了再教、也不是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再教、更不是想教就教,不想教就任其发展。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样子”时间不能太晚,从2岁就该开始,3岁是最佳时机,晚了孩子不仅难教,而且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家长千万不要错过“做样子”关键期。
0-2岁:简单模仿
在孩子2岁以前,他们的模仿比较简单,大多是家长常跟孩子说什么,孩子就会很快模仿出来,这种也叫即时模仿。这个阶段的模仿大多是平常的一些日常行为,比如挥挥手再见、给长辈献飞吻之类的,不具有较大的性格模仿意义。

3-4岁:行为模仿(最佳“做样子”时机)
到了孩子3岁左右,他们会开启模范世界的大门,一是由于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育;二是孩子肢体动作变得熟练,他们会迅速开始各种行为模仿。这时的模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家长在这个阶段在孩子面前“做出来什么样子”尤为重要,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模仿关键期。
你希望孩子不要总是看电视玩手机,那么家长平时在家时就要装作爱看书的样子;你希望孩子性格温和,家长平时在家少发脾气打孩子……。除了行为,孩子的一些日常习惯也初见雏形,孩子的睡觉习惯、吃饭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等。
4-6岁:品行模仿
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他们的模仿来源不仅仅限于父母了,身边的同伴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孩子有个玩得好的朋友,朋友喜欢欺负其他小朋友,孩子就很有可能模仿这种不好的行为。
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脱离了父母的看管,孩子的品行容易被他人影响。所以从孩子步入社会开始,家长不仅要在家做好“榜样”,更应该在孩子模仿到不当的行为、习惯以及品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