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孩子才会跟小伙伴一起玩?

文 / Ramus
2021-12-25 09:23
感觉统合训练

对于社交沟通障碍,特别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而言,家长们最着急上火的就是不跟小伙伴互动。在家里,跟父母一起的时候,也许有一些互动反应,但是到了幼儿园和学校,就完全无法加入到小伙伴的集体活动中,总是特立独行,自成一体。有些家长就会想到,是否因为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玩伴,才导致孩子不懂得怎样跟小朋友玩?所以一方面特别羡慕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是否能够邀请一位小朋友到家里来,陪伴自己的孩子,这样也许会有助于孩子的社交互动能力提高?跟随感觉统合训练的小编来了解以下内容吧!

感觉统合训练

在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的目标计划中,前期是父母学习成长的目标,父母首先要成为有意识的引导者,在父母刻意的引导下,孩子逐渐成为合格的学徒,能够跟父母有共同关注,共同调节,能够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跟父母进行合作,能够体验在合作中的胜任感,并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学习情景记忆,建立经验分享式的沟通。当孩子跟父母的互动配合完全没有问题,而且非常享受跟父母合作和相处的过程,有很多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沟通时,我们才建议引进一位熟悉的小伙伴,进行“两两配对”的活动。然后可能是第二位小伙伴,然后是小组活动。

爸爸妈妈们先不要急着把孩子投放到集体活动中,如果孩子在接受父母引导的路途上还不是很顺畅,尚不能事事主动沟通,主动思考,那么进入小伙伴群里肯定是困难重重,不知所措。

怎么来判断孩子能否跟另一位小伙伴玩到一起?以下是先决条件。

与同龄伙伴两两配对的先决条件:

●在维持两人相互调节的关系中能够承担相等的责任。

●随时观察监控自己的行为对于同伴的情绪状态的影响。

●对于同伴与自己共同的和不同的观点怀有好奇之心。

●已经发展出初步的情景记忆。

●具有足够的情景记忆能力用于应对两人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中断。

●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刻意地采取行动,尝试去影响同伴,让同伴喜欢你。

●认识到如果只是你自己觉得某件事情有趣,好玩,轻松,有意思,并不意味着你的同伴也有同样的感受。

●认识到沟通是一个嘈杂而混乱的过程,沟通常常会中断,必须时时检查沟通的主线是否连贯。

感觉统合训练

●能够使用陈述式沟通。

●随时观察监控同伴对于两人共同的活动的满意程度。

●能够预计为了能够成功的互动,也许需要不止一次地邀请同伴。

●观察同伴是否已准备好继续参与两人共同的活动。

●能够预计当同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改变活动规则时,活动可能变得更加有趣。

●想要被同伴喜欢和接受同伴积极反馈的愿望,远远超过活动本身的内容。

●能够评估他/她自己的行动是怎样对别人产生影响的。

●好奇地了解到原来自己的举动会给别人留下印象,而别人也会反过来在共同调节中承担相等的责任

●学会成为对等的同伴。

如果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观察孩子尚未具备这些先决条件,那就说明还需要运用RDI的有意识引导,经历较长的旅程。等孩子的动态思维能力,配合协作能力提升上来,与小朋友的互动才有可能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