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100位哲学家学思考和提问,激活孩子思维,奠定孩子灵魂基石

文 / 完美说育儿
2022-01-17 18:23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本书旨在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本书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帮助孩子拓展认知边界,寻找更远的地线和更多的可能性,建立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孩子们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借以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文摘

为什么要写一本专门给孩子们看的哲学书?因为,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每一个新生儿都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母亲的怀抱就是他们接触世界的开始。妈妈温暖的臂弯和温柔的声音都让孩子感到安稳。随着孩子们逐渐成长,他们的世界从母亲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断接触、试探和认识更多的事物。

1.对未知事物的焦虑

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孩子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未知的焦虑。从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在我们的一生中,焦虑感不会完全消失,我们只能尽可能控制或管理这种情绪。我们的祖先不断试探和实验,确认并巩固自己的安全感,还会通过神话和传说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今天,我们能够借助理性,通过逻辑思辨,真正认识世界,战胜对未知的焦虑。这就是哲学赋予人类的能力。

每个孩子自打来到世界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名哲学家。然啦,他们一节哲学课都没上过,但是却天然地怀有一种哲学的态度。除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外,孩子们还要学“害怕”。孩子生来是不知道害怕的,因此时时刻刻都暴露在危险中。孩子知道了恐惧,才能躲避可能的危险,在面对这捉摸不透的世界时不那么焦虑。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孩子们是离不开父母的关注,让人很*心。他可能刚才还拿着个玻璃杯,可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手里就攥着一根电线;也许这一秒他还在沙发上玩玩具,一个不留神,父母就看到他跌跌撞撞地往阳台走,还想把身子探出去!

有的好奇的宝宝甚至会盯着灶台上的火苗,看了一会儿后,突然伸手要去够,这多危险啊!对孩子们来说,恐惧不仅是胆怯,还是完美和必要的防御机制。会害怕,才能远离可能的危险。孩子们还在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做什么事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们起初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这话你一定听过。有一天,孩子一个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醒来,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陌生,自己是那么孤单,似乎与这个世界完全脱节。此时,一阵强烈的焦虑袭上心头,眼前没有任何熟悉的面孔,耳边听不到让自己心安的声音,他放声大哭。妈妈的出现能让孩子很快安静下来。妈妈是孩子与陌生世界之间重要的纽带。妈妈推开房门,打开灯,房间亮了,孩子的心也亮了,焦虑的心静了下来。

2.妈妈的许多次“不”,帮孩子形成了对事物的定义

焦虑是孩子们在常生活中出现的情绪。他们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为了降低焦虑感,孩子们会在天性的促使下观察这个世界,学如何生存。之前说了,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你看,他们的学遵循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原则:矛盾律和因果律。

所谓矛盾律,指的是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听上去好像是废话,但是宝宝们还没有拥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所以不能理解这一原则。孩子有时会拿起画笔往嘴里塞,这说明在他眼里,画笔不是画画的工具,而是食物。过了一会儿,他把画笔从嘴里拿出来,挥舞着追打哥哥。这时候,画笔又成了被他临时征用的武器。你看,在孩子眼里,画笔的“功能”一直在变,因为他缺乏解释世界的理性工具。理性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获得的。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后,孩子就逐渐告别了混沌的童年。孩子能够明白面前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他就走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从这一刻起,画笔就是画笔,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我们用画笔画画,而不是用来吃,更不是用来嬉戏打闹。在孩子小时候,妈妈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这不行,那不行。妈妈告诉孩子的这些“不”,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定义什么是“是”,让孩子获得基本的辨别与定义的能力。

这种能力会带来哪些好处呢?一方面,孩子能明白爸爸妈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妈妈说,“宝贝儿,把画笔拿给妈妈”时,孩子明白了画笔是画笔,橡皮是橡皮,橡皮不是画笔,画笔不是橡皮,那么就不会递给妈妈一块橡皮。另一方面,在获得这样的理解力后,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将不会那么焦虑,他明白了自己拿画笔能做什么,知道了水杯是用来喝水的,剪刀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图案—明白了什么是什么,他就不会像之前那么焦虑了。

孩子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之前,首先要明白矛盾律,这是人类行理性思辨的基础。如果有人拿了什么东西在他面前挥舞,他知道这是什么,就不会那么害怕,因为他能独立对这一事物行定义,明白它可能用来做什么。在人类历史的初期,我们的祖先每天都面临两个问题,他们不仅要明白同伴到底在说什么,还要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否则祖先们将无法形成稳定的团体。

3.一百万个为什么

在理解了矛盾律后,孩子们就会继续就因果律发问。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刚好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会注意到,自己的手一松,杯子就会掉下来。久而久之,他明白了,要想不让手里的东西掉下来,得抓紧才行。孩子们小脑袋瓜里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些好奇心一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会拿各种各样的问题“轰炸”爸爸妈妈。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时,孩子可能会突然问特别奇怪的问题:“妈妈、妈妈,我觉得上帝并不存在,因为你看,我有妈妈,可是上帝没有妈妈。”可别小看这听上去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是孩子在学使用类比。他认为有妈妈才有他,可是上帝的妈妈在哪儿?然了,他并不是真的在追问上帝是否存在这样深刻的神学问题,但他和哲学家一样在思考因果律。面对这样的问题,妈妈有时会心不在焉地回答:“你还太小了,我说了你也不明白。等你长大了,你自然就懂啦。”要是你曾经也这样回答过孩子,下回可要小心了!

因为孩子正在通过这样的问题建立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特定事件出发行演绎,来增对世界的认识。每个孩子的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所有人的天性都是求知,但有人只依靠经验,有人则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认识事物的原因。”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父母敷衍孩子,甚至不耐烦地无视,就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只满足于他亲眼看得见、亲耳听得着的东西,不再好奇地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