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度丨代表委员建言“三孩”政策落地实施,多管齐下提升居民生育意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杜亚慧 杨璐 刘云鹤 发自北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实际上,每年全国两会上,“生”“养”“育”都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有关如何完善“三孩”配套支持措施更成了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如何鼓励生育,代表委员齐支招
去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多位代表委员认为,这只是第一步,要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必须尽快完善后续的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他们建议通过延长产假、税收、发放补贴等多样化方式鼓励生育。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孙伟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立法,从国家层面统一将产假从98天延长到至少18周,探索延长配偶护理假为至少3个月。同时,进一步提升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争取做到个人不再支付生育医疗费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孙伟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也表示,建议将产假适当延长至半年,允许新生儿的母亲视情况分散休假,大力推行男性的陪产假。
全国政协委员、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资深顾问冯丹龙同样关注男女同休产假。她建议夫妻双方共享产假和生育奖励假。例如除去女性恢复身体的假期时间,剩余150天,夫妻双方,每人至少休满50天;另外50天,夫妻双方可依据实际情况分享。休假期间,夫妻双方,带薪休假。
“要从女性视角,真正解除她们生育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强制男女同休产假的配套政策,让男性有条件承担更多的育儿义务,从根本上提升夫妻双方的生育意愿。” 冯丹龙说。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建议,通过财税举措实施生育友好型普惠政策。对于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凡是收入超过起征点的,全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凡是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则实行“负税收”政策,向其发放相应的生育补助金。为对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的成本进行合理扣除或补助,应对0—18岁未成年子女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水平进行扣除或补助(按价格水平和发展水平,逐年自动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同样支持以税收方式鼓励生育。他建议提高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子女教育支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即二孩按3000元/人/月标准扣除,三孩按5000元/人/月标准扣除。
全国人大代表、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则建议对“第三孩”按地区实行一定标准的生活及医疗保险补助。比如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20%发放生活补助,生活及医疗保险补助,一直持续到孩子满18周岁。
创新政策解决“生娃无人带”难题
娃生下来了,“生娃无人带”是阻碍生育意愿的另一大症结。今年全国两会,委员们围绕解决托育难、托育贵的问题,也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于鲁明建议,探索将普惠托育服务纳入或部分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出台税费减免等资金支持政策,建立完善政府、家庭、机构合理的分摊机制,降低托育服务价格。研究制定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的相关办法和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于鲁明
“我国托育服务特别是大中城市存在着场地资源缺、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乱等突出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建议,对于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要同步落实场地等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和收费标准、补贴政策资金预算来源;对于市场型托育服务机构,要及时明确资本准入条件和监管制度。鼓励有条件有余力的幼儿园同步开展2至3岁日托和周末托育服务,建立托、幼一体化发展体系。
民进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提案》。其中建议,以社区为依托,多元化参与,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建议在中心城区每个街镇至少开设1个普惠性托育点,非中心城区街镇按照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布点,探索“社区化、就近化”的托育服务模式。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在社区兴办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或服务点,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
“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园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房屋租金补贴标准,保证普惠园‘零租金’使用;对自有产权的民办普惠园,政府适当给予房屋租赁费用补助。动态调整公办园收费标准以及民办普惠园最高收费标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刘文贤建议。
幼儿园教育能否纳入义务教育
娃3岁了,是时候进幼儿园了。近年来,国家围绕提高普及普惠水平、加强幼儿园规范监管、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等提出系列举措,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存在难题亟待破解。今年仍有部分代表委员再呼吁“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建议,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于个别条件不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发放“教育券”的形式,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和三孩的出生数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家庭资金耗费大、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办学质量差、师资短缺的问题。他认为,义务教育的性质将极大限度地改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将助力我国家庭降低教育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较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家长的顾虑和担忧。
“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到初中,是1986年7月1日确定实施的。经过36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物质条件、人口结构、公共资源配置、国际影响力等发生了根本变化,具备了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国家义务的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党委书记李久存分析,按照目前的出生人口趋势,叠加中考分流等原因,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生源将大幅度减少,目前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冗余阶段。“因此,我国有能力、有资源将幼儿园教育全面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李久存说。
事实上,近些年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教育部网站2020年11月19日曾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函》写道: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做过研究论证。专家们认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免费和强制等特点,目前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是希望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对学前教育是否应具强制性,或多长年限的学前教育应具强制性,各界还有不同看法,需进一步研究论证。目前最迫切的是贯彻落实政府责任,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满足老百姓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