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父母亲手把孩子养成“白眼狼”,他们常做的事,很多家长都在做
如果说生孩子是一种本能,那么,养育孩子绝对得靠本事,重点不在“养”而在“育”上。
特别是出生在当今新时代里的孩子,要是家长没有两把刷子,在教育孩子这事上,尽管操心又劳肺,却一不小心被孩子当成了仇人。
根据一组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的数据表明,有56.28%的学生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喜欢父母的学生只不过4.75%而已。
虽然调查结果有点难以置信,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败在了亲子关系上。
估计父母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但凡孩子的事都首当其冲地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孩子不但不感恩,反而不知好歹、恩将仇报?
无论家庭模式是“4+2+1”还是“4+2+2”,但在绝大多数家庭里,孩子的地位都是众星捧月的No.1。
孩子自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集千万宠爱于一身,被家人百般呵护,就是那种“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心掉摔倒”的宝贝。
当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腔热血爱着的孩子,却是一只活脱脱的白眼狼,不懂得感恩回报也就算了,还将父母恨得牙齿咯咯作响。
估计很多父母都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为什么?
每个孩子错误行为背后都是有被爱和关注的需求,这句话的意思不是父母不爱孩子不关注孩子,而是很有可能不在同一频道上,父母给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有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本,其实是不良亲子关系导致的结果。
类似意思的还有另一句话:孩子身上的问题,全都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家长遇到问题不反思自己,而是责怪孩子。
曾经有一位前来咨询的妈妈,当她讲到夜不归宿的青春期女儿时,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不得她出门被撞死!”
吓得在场的实习生当场就失态,呆若木鸡般僵住了,坐在一旁许久都没有下笔做记录。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3种父母却在单方面无怨无悔付出中,把孩子推向了对立面。
大包大揽管家式的父母
小宇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除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的都是由妈妈一手操办。就连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小事,被妈妈大包大揽全给安排得妥妥的。
直到有一天,读初三的小宇正埋头思考一道久久找不到突破口的数学题时,妈妈像往常一样悄无声息地端着一盘水果走进房间,并催促小宇吃水果的时间到了。
没想到小宇激动得嚯地站起来,抢过妈妈手中的水果盘猛地往地砸,并且怒吼:“谁让你进我的房间,我正在学习,你眼瞎看不见吗?”
妈妈满腹委屈:“我辞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顾你的饮食起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自从妈妈退回家庭做起了全职主妇,儿子丈夫就是主心骨。她对小宇的照顾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无微不至”!
妈妈对小宇的状况要了如指掌,比如什么时间在哪里在做什么。远不止这些,她还随心所欲地翻看小宇的日记。
妈妈就好像是个贴心管家,事无巨细地控制着小宇,不管什么事都要无条件服从。
平时的小宇倒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可这次,他彻底爆发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很长一段时间都与妈妈处于冷战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很多时候,“爱”是要讲究方式,把握分寸守住界限的。而不是打着“这么做都是爱孩子”的旗帜,把孩子绑架得越来越窒息。
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意思,母爱对孩子的爱超越了应有的界限或底线,就会将孩子推向反目为仇的对立面。
唐僧念经般说教的父母
一些父母总喜欢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还小也许有耐心听下去,即便不听也无力反抗。
可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叨叨个没完,说教的话就是有毒有害“垃圾”,不仅孩子听不进去,还易引起孩子叛逆。
一些父母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孩子在挑战自己的威严,一看到孩子不高兴就气得吹胡子瞪眼:你懂不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今的家庭模式、夫妻模式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模式,亲子关系也较以前大不相同,于是相处模式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良好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平等、尊重又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要想孩子打开心门心甘情愿听,得先和孩子搞好关系。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时候父母说千遍道万遍,倒不如亲力亲为示范一遍,给孩子做好榜样,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的含义。
以爱的名义PUA的父母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絮絮叨叨地说孩子:
“我为了照顾你放弃工作回到家庭,你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的付出?”
“要不是为了你,我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忍气吞声活着,你再不努力对得起我吗?”
“为了给你报各种培训班,我们省吃俭用,连几块钱都不舍得给自己花,你再不珍惜就太没有良心了!”
“妈妈为了你做什么都愿意,你可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回报我!”
家长通过情感PUA孩子,是孩子在成长中无法承受的痛,这将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更是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叛逆、冷漠、自私、难以合作。
随着“巨婴”、“啃老族”现象越来越多,家长抱怨孩子无能,连自己都养不活,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翅膀早已被家长剪断,最后却一味责怪孩子不会飞翔。
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作为父母,不是要孩子怎么样,而是要反思、探究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越来越内卷化的今天,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无比重要,却常常忽视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把孩子比作树,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分别与亲情、人格、兴趣、学业一一对应,树根提供养分滋养生命力,树干支撑整个生命力。也就是说,亲情、人格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核心的东西。
亲情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人格包括自信心、性格、情绪管理能力。而这些东西,又是决定孩子将来幸福的核心因素。
我们反过来看看那些鸡飞狗跳辅导作业的情景,家长把学业摆在第一位,却无视亲情、人格的重要性,这不是在亲手摧毁孩子的立身之本吗?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一定要秉承一个原则:亲情第一,人格第三,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