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太听话”,独立思考更重要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叫你多穿点衣服,现在知道冷了吧!
你这孩子天天跟我对着干,翅膀硬了是吧!
类似这些话,爸妈们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总是希望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大人省心,孩子也能少走弯路,少吃点亏。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难从一些教育案例中发现,那些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表面顺从父母的意志,反倒养成了阳奉阴违的坏毛病。
而有的孩子习惯了听从父母,越来越缺少主见,最后连家门迈不出去,变成一事无成的啃老族。
“太听话”,反而阻碍的孩子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译文老师说,与其费尽心血让孩子听话,不如放下权威,给予孩子迈出去的机会,与真实世界发生碰撞,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尽量避免让孩子“太听话”,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呢?
01
少说”不“
我们总是不自觉就在给孩子发号施令:不要爬高,危险!不能脱衣服,小心着凉!不能玩水,衣服会湿……
有研究发现,学步期的孩子平均每9分钟就要听到一次“不”或类似词汇。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0分钟,孩子就会遭到一次否定。
我们一边用“不”保护孩子,一边扼杀孩子的探索性、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译文的女儿Eva一两岁的时候,也是一个好奇宝宝。看到路边的井盖,想知道下面藏了什么;看到窜起的火苗,也想用手探一探;看到妈妈化妆,也想拿着口红涂一涂。
译文的原则是,只要不是真的危险,都会鼓励孩子去尝试,有时候还会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
Eva想玩水怎么办?译文没有直接说“不”,而是
采取商量、提供其他解决方案、用积极的态度表达想法、说明原因等方式,去回应孩子。
比如说,“Eva,我们可以去洗手间玩水,小鸭子也喜欢在那里玩。如果在客厅玩水,会把地板弄得湿漉漉,姥姥经过时,很容易摔跤。”
Eva想看老鼠打地洞,译文不会因孩子会弄脏衣服,而说“不”,直接给Eva换一件旧衣服,给她一把玩具工兵铲,任凭孩子在院子里摸爬滚打。
当Eva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事物,除了问妈妈,还会去找书看、上网搜索,通过自己的查找、分析和甄别,逐步认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即使遇到问题也不怕,去找寻解决办法就对了。
02
鼓励孩子多提问
译文特别鼓励Eva去提问,“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
194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在自传中提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周围的妈妈都问自家孩子,你今天有遇到什么好玩的?学到了什么?他的妈妈则不一样,而是问他:今天有没有问一个好问题?
拉比表示,妈妈这样启发他,对他的成长感触很深,使得他从小就在思考、问问题。
译文说,“父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没有问题是愚蠢到不能问的。”
当孩子脑袋中有十万个为什么时,千万别去阻止、呵斥,或者表现出不耐烦,敷衍了事,“就是这样,没有为什么!”
Eva两三岁时,一天也要问译文无数个问题,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无论Eva问什么,译文都是首先给予肯定,“嗯,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再用启发式对话,引导孩子不断思考。
03
给孩子决策权
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人生理想,大人最需要做的是倾听与理解,而不是对孩子横加干涉,一手包办。
作家刘墉的女儿,十几岁时热衷穿露脐装,刘墉虽然心里不喜,担心女儿感冒,但没有表现出来。
刘墉认为,在一些事情上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领会,“撞南墙”后自然会调整过来。
译文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想学什么、想买什么,只要理由充分,译文都是百分百支持,只有一个条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半途而废。
孩子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慢慢懂得分析利弊,找出事情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Eva八九岁时,译文想要买一台新车,两个车行的销售人员都在极力地推销。当时译文很犹豫,Eva说妈妈不要只听销售人员,要回家自己来查一下两部车到底有什么不同。
Eva从车的性能、价格、优惠力度及家庭实际需求一一对比分析,最终给译文确定了一款车型。
Eva还跟妈妈说,等她长大后,不想要新车,因为刚学车没经验,开二手车起步最好,这次买的车以后可以给她开,还和译文写下一份这辆车的未来归属合同。
现在Eva在家得空就会主动揽下洗车的活,因为这个车过几年后就是她的,得好好保养。
当看到很多父母焦虑孩子学业,担心孩子未来的时候,译文一点也不担心Eva,因为Eva已经学会独立思考,有执行力,而且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有一位译文创新教育的小伙伴,在与女儿拉锯多时后,也终于放下执念,她说,“女儿10岁了,过去总觉得她太不懂事,爱折腾,但在我试着放弃自己的期待,默默支持她以后,反而她变得越来越好了,跟我也亲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千万别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只会听话的乖孩子,那样会使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也许在大人眼里不是那么“听话”,但最终能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行动力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