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田趣”园本课程—西拉沐沦中心幼儿园

文 / 超人妈妈育儿记
2022-03-29 00:21

西拉沐沦中心幼儿园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田园课程 --“童真田趣”。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获得经验。

我们的田园:一是田园的课程内容。即生态环境中的田园。强调课程以幼儿生活经验、兴趣与需求为中心,重在为幼儿提供真实自然、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二是田园课程实施方法。让幼儿进入田园、体验现实生活场景、学习活动情境之中,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感知、体验、发现,成为活动的主人、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健康、自然地成长。

开展田园课程的背景

幼儿园的周边有大量的农田,幼儿贴近田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导致幼儿对自己家乡的植物不熟悉以及不感兴趣,导致幼儿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因此,我园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幼儿园开展了田园课程“童真田趣”让幼儿走进户外亲近自然,感受田园魅力。

开展田园课程的特点

一、自然性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原材料”就能作为资源供幼儿进行探索。自然性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策略,幼儿教师带着幼儿走进田园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老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和自然密不可分的。从幼儿的兴趣以及生活出发,通过田园主题活动、田园生活活动等多种教育途径的组织与实施,让幼儿在田园活动中探索、体验和交往,在亲身行动中获得情感、经验、能力的提升以及发展。因此,幼儿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性的基本。

《小小蒙餐厅》

二、真实性 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开展,除了自然性以外,还有真实性。相比于其他课程,田园课程更为真实,让幼儿完完全全的走进了大自然中,从一草一木到一花一鸟感受大自然的真实。并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各种物像积累表象。其中,最真实的莫过于让幼儿走进田园中实实在在地认识自然物,通过实物具体地感官,学习认识农作物,了解不同的农作物,从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和感知。(例如:田园里面有好多的植物与小虫子,那我们开一个田园舞会吧!幼儿开始思考,什么是舞会?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们决定开一场服装舞会。幼儿决定先制作衣服,开始寻找叶子,有的小朋友去采摘萝卜叶子,发现有一些扎手,于是,开始使用花的叶子,白菜的叶子......)

《田园舞会》

三、开放性

田园课程不刻意追求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注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随机应变和幼儿学习活动的生成,首先需要教师有“大目标”意识,教师时刻想到: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有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而服务的,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田园课程在活动环境、活动组织及指导评价方面都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幼儿的活动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更好的尊重了幼儿个体差异性。(例如:从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开始,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自行选择研究问题,组成项目小组,如:寻找组、观察组、操作组等,幼儿自主讨论计划完成,教师的身份从主导者逐渐变成观察者。)

《观察、寻找、制作》

四、全面性

田园课程“童真田趣”实现了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兴趣、获得经验等,可灵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例如:叶子。叶子可以吃、可以画画、可以扎染、可以做衣服等。)在田园课程中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与与物质条件走进自然,观察生命,探究与操作。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身边的田园事物,并从问题出发去思考、探索与尝试。“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在观察萝卜时,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开始争论,却无正确答案,于是,我们开始了种植。几天,田园的土地干旱了,有好多的小洞洞,基于这样的疑惑,幼儿们定点定人去田园观察做相关的记录与分享。回家询问父母是什么原因,总结的出,没有浇水才会干旱,地下有小虫,土上才会有小洞洞。幼儿决定制作小水壶以及给小种子盖房子等一系列活动。)

《水萝卜来了》

田园是大自然妈妈送给幼儿最好的礼物。田园课程是激发幼儿童年兴趣、获得经验,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启蒙。合理有效的运用好自然资源,在田园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活动,生成田园课程的教育实例,使孩子们具有田园的视野,享受田园的幸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美丽的田园里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从而激发幼儿对于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快乐成长。

一审:魏喜红

二审:李君

三审:王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