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 无 戒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的终生。以前养孩子基本上散养,只要孩子吃饱喝足,无病无灾就可以,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打一顿是常有的。
现在,孩子教育难倒了年轻夫妻们。我和先生结婚十年,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鲜有吵架,相亲相爱。去年九月孩子来到身边,我们两个人吵架次数以几何级增加,虽然知道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总是出现各种分歧。
孩子应该上什么补习班?
孩子要不要偶尔打游戏?
孩子上学期间应不应该看电视?
孩子能不能吃零食?
孩子跟同学闹别扭要不要帮忙调解?
反正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意见不统一。就在这一年,我真正体会了鸡飞狗跳的生活是什么样。网上经常看到因为孩子作业的事情父母暴躁如雷的样子,我和迪先生终究也未能免俗。
可能是刚开始学着带孩子的原因,对他耐心很少。尤其陪他写作业的时候,看到他小动作不断,总是忍不住怒由心生,咆哮甚至踢上几脚都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孩子性格好像变了,说话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就连声音都很小。只要我们一看他,他就会表现出惊慌的样子,最常说的就是“咋了?怎么了”。
我和迪先生注意到孩子这样的情绪,心里很难过,两个人彻夜长谈,各自反思。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让孩子失去了安全感。那一晚我们看着熟睡的孩子,心里难过。
有时候带孩子出门,总有人惊叹我的孩子说:“你家娃太懂事了,太听话了。”
这让我和迪先生更是如临大敌,网上有成千上万篇文章说:“孩子太懂事,是因为在压抑自己的天性。”
等孩子睡了,我们再次坐在一起商量,有时候甚至相互埋怨,在无能为力的时候,甚至互相置气。看着熟睡的孩子,心里万般不是滋味。
我发现孩子不爱撒娇了,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诉求,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我们情绪稍微不对,孩子就会显露出无措。
这时候除了懊悔,我们又一次一次地讨论,不能这样下去。
迪先生说:“让儿子自己写作业,写完了你负责检查,离他远一点。告诉他写不好,要重新写,直到写好为止。说话要轻柔,对孩子要有耐心。”

没想到这个方法还是真是有效果,他害怕重写,所以写得很认真。几乎每一次都在愉快中完成作业,再也不会出现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的惨状了。
对于写作业,他渐渐不再那般排斥了。
可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恐惧要怎么消除呢?这又成了我们心头的疙瘩。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迪先生转发的如何管理孩子的文章。
像什么《暴躁的父母,会影响孩子一生》《不打不骂,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讨好型人格也是一种缺陷》等等。每一篇好像都有道理,但又好像没有实用价值。
在不断的交流中,我和先生决心从改变自己开始,尽量温柔,尽量不打骂孩子,尽量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诉求。
我们和孩子商量,每周六一起开会,相互批评,自我检讨。我们要求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包括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对我们这周的表现做出评价。
第一次他很胆怯的告诉我们,希望我们不要凶他。
第二次他告诉我们,同学们都会玩游戏,他也想玩。
第三次他告诉我们,能不能在作业写得好的时候,可以看一会儿电视。
我们一一满足了孩子的诉求,他渐渐变得大胆起来,有任何事情,都会跟我们讲。看见他重新快乐、活泼起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告诉他,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有的时候做不好,你要及时批评我们。他很开心地告诉我们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但是你们凶的时候好害怕。”我们都笑了。后来,我们与孩子的矛盾都是通过交流解决的。
孩子的性格终于恢复如初。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引导他要适当跟我们撒娇。有时爸爸不同意孩子的要求,我告诉孩子,你过去抱着爸爸,亲他一口他就同意了。他真的去试了,他爸爸同意了。我看见他眼眸里的光,我知道那是快乐,那是幸福,那是一种满足。
如今,他可以很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要求,我们会适当同意他做一些事情。不能做的事情,我们尽量各种打比方,举例子,让他明白缘由。
养孩子,容易;养好孩子,不容易。不仅要关注他的学习,还要关注他的身心健康。
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从农村转到城里,我们总是害怕他受欺负。每天都会询问他在学校的状况,他有时候会说谁欺负他了,谁打他了。他这样说,我们又会忧心忡忡。
那一段时间网上报道的校园暴力层出不穷,我都快有心理阴影了。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结果发现一切都是多余。第二天他回家跟我们说:“我和昨天打我那孩子成为朋友了,我们还组了一个队,叫奥特曼队。”
我赶紧亲了他一口说:“宝贝,你真棒,你真厉害,这么快就有朋友了。”
他很骄傲地看着我说:“我老师也特别喜欢我哦,今天夸我回答问题很勇敢。”
后来我发现原来孩子在夸赞中,成长更快。我会夸奖他毛笔字写得好,他就天天回家写给我看。偶尔写得不好,我会说,看起来没有昨天写的好耶。他就不服气,再写一张。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孩子的期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的幸福就是感受到父母的爱。
有时候,我会写信给他,告诉他我们因他犯错误惩罚他的时候的难过和不舍,但是为了他更好地成长,必须严格。
他渐渐懂得了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我们如何与我们相处。
在教育他的路上,我们才走了第一步。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才子弑母案”“上海大桥自杀事件”,又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但是同时给我提了一个醒:或许比起成绩,孩子心理健康更值得我们关注。
昨天,孩子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因为粗心错了两分,未得双百。他小心翼翼地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说:“我娃棒得很,下次争取更好哦。”
挂了电话,我听见儿子说:“我没考一百分,我爸还夸我棒得很,你看我爸其实是给我信心呢,我下次会考得更好。”
我看着他开心满足的样子,想起迪先生刚才的温柔和之前暴怒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陪孩子成长的路上,我和迪先生也一起成长了。
我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我们试着用行为影响孩子。
陪他一起练习书法。
晚上三个人一起在客厅读书。
角色互换练习演讲。
也会和他一起下棋,互相打闹。
我想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简单,美好,幸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