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用科学的成长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
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梦想,但孩子的发展情况往往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此,有的父母会非常失望并不断追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么优秀?客观分析一下,实际上是我们的成才观出现了偏差。比如,有的家长将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看作成才的标准,如果孩子名落孙山,家长就会万分失落;有的家长将孩子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当作成才的标准如果孩子工作之后收一般,家长就会心生遗憾;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超过其他孩子作为成才的标准,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家长就会心灰意冷。虽然家长的这些愿望都很美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达到。

成才观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方式,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所以要想使孩子成才,家长首先需要在观念层面形成合理的认识。
第一,对什么是人才应有科学的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告诉我们,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又要具有一定的才学和能力。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将“德”与才”的关系概括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成才,先修德。希望孩子成才,家长就要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始终将孩子的道德发展放在首位。具体地说,人才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帮助孩子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因为理想高远、信念坚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人才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引导孩子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破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心有所向、行有准则之才。人才必须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人才要有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才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过硬了,我们就不会纠结于分数和名校、职业和收入、孩子能否超过他人等问题,孩子的成才也就具备了更加扎实的思想基础人才”的内涵还告诉我们,是否具有一定的特长也是衡量人才的标准特长指的是特别擅长的专门的技艺、兴趣或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人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要素。为此,我们就要打破分数至上的思维定式学业成绩可能跟孩子的发展相关,但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考试分数无法决定孩子能否成才。我们也时常看到,许多人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实现了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二,树立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就,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判断孩子能否成才的做法容易忽视和抹杀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多拿几把尺子去量量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面特别突出,哪些方面是他的潜力所在,并以此激励孩子朝着这些方向努力。社会发展意味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撑球场上叱咤风云,奥运赛场上挑战极限的是人才,设计新式武器、制造飞船潜艇的是人才,沉浸于艺术创作、唱出绝美歌曲的是人才,烹调人间至味、传承民间工艺的也是人才……孩子的成才之路广阔而多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科学的人才观。
注:本文选自《人生第一课——南通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