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出生才10个月的婴儿“补心”!东莞市三院心内团队刷新记录

文 / 南方Plus
2019-07-18 13:07

孩子出生后发现心脏有孔洞未闭合,焦急的父母辗转多地求医。7月9日,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兰军主任团队再度刷新“救心“纪录,成功为一名10个月的小婴儿嘻嘻(化名)微创“补心”,不但是医院有史以来最年幼的“补心者”,更连续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难度更大!

“孩子心脏有个孔未闭合,要定期复查……”

嘻嘻的父母没有想到,孩子出生时医生的一个诊断,会让他们感觉到莫大的恐慌。出生没多久,医生在体检后告诉他们,“孩子心脏有个孔未闭合,必须谨慎处理,定期复查……”

当时,嘻嘻看起来和其他孩子一样,哭声洪亮,活泼好动,也没有怎么生病。渐渐地,家人都放下心来,觉得这样的“厄运”不会真的降临。

谁知好景不长,嘻嘻还没学会说话呢,医生的诊断真的“应验”了。今年7月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听到嘻嘻的心脏有杂音,并建议做详细检查。听到“心脏”,父母两人顿时陷入恐慌中:心脏手术非同小可,孩子还不满一岁,可以承受这么大的手术吗?要到哪里找到可以信任的医疗团队呢?

辗转咨询多家省内医院,他们找到了兰军主任团队

为了解病情,嘻嘻的家人辗转咨询省内外多家医院。当他们来到东莞三院心内科,兰军主任仔细的评估了嘻嘻的情况,并详细解释病情: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嘻嘻本应闭合的心脏动脉导管上有一个洞,属于较常见的先心血管畸形。雪上加霜的是两个心房之间也出现了一个洞(即房间隔缺损),将使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

经过谨慎的选择,嘻嘻一家决定到东莞三院的心血管内科进行介入微创手术治疗。一方面,兰军主任团队是东莞本地心血管内科最具权威的团队之一,将使嘻嘻免去治疗路途的奔波,减少额外的治疗支出。另一方面,三院心内科的精细化服务让两夫妻更加信任、安心。

住院以后,嘻嘻显得躁动不安,一刻也不愿离开妈妈。护士长林燕勤曾经照顾过无数来住院的小朋友,是科里的资深 “哄娃专家”。手术当天,林护长早早来到病房,抱着嘻嘻耐心安抚,一直到她不哭不闹。接着,在医护人员的用心呵护、爱心传递下,嘻嘻安静乖巧的接受了手术治疗。

婴儿心脏小如鸡蛋,巧手施治出血不足10ml

手术中,多学科组成的医护团队分组待命。原来,“补心”手术需要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影像科、PICU、B超室的全力配合。

由于长期的动脉导管未闭和房缺,嘻嘻已经出现心脏增大,术前麻醉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完成了麻醉以后,更大的挑战就是同步连续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0个月大婴幼儿的心脏就如同一个小小的鸡蛋,血管极细而空间极小,然而,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适用于小婴儿的导管手术器械,手术中导管位置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引起心脏穿孔,导致死亡,因此罕有医院敢于开展此类手术。

首先,兰军教授、程飞博士从嘻嘻的右侧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并成功置入鞘管。经过右心导管检查发现,孩子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而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内径与超声检查结果相同,都为3.2mm,因此马上试封堵动脉导管。

封堵器成功把动脉导管堵闭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查看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右肺动脉分支和降主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无三尖瓣返流和主动脉瓣返流。医生随即释放封堵器。然后测量得知房间隔缺损大小为7mm,再将另一封堵伞送入心房,补贴固定在房间隔缺损处,阻断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途径。最后,拔出右侧股动、静脉鞘管……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不超过10ml,手术非常顺利。

嘻嘻被安全送回病房,最让嘻嘻妈妈开心的是她腹股沟的微创伤口只有黄豆大小,术后第二天她就可以出院了!

这样小的伤口,却已经成功植入封堵器,让分流的血液消失,左心室的负荷减轻,孩子成功拥有了一颗健康的心脏!

这一手术对东莞三院心内科而言,也极具意义。这是对心内科救治技术的最大肯定,也离不开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磨炼医学技术、积累经验,最终将为复杂先心病术后合并症小年龄婴儿带去新的希望,让更多患者受益!

健康小课堂:

先天性心脏病

兰军主任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