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莫苦恼,这两个药方与5种按摩手法,解您燃眉之急!
缺乳的症状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调理?
产后缺乳是产妇在哺乳的时候乳汁甚少或者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称为产后缺乳。
缺乳的程度和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开始哺乳时缺乏,以后稍多但仍不充足;有的全无乳汁,完全不能喂乳;有的本正常哺乳,突然高热或心情过激后,乳汁骤减,不足于喂养婴儿。
本病的发生可分为虚实两种。

表现为产后乳少,或者全无,乳汁清稀,2小时未哺乳双侧乳房比较柔软,无胀感;伴面色少华或萎黄;舌淡,少苔,脉虚细。
一般服用补血益气与通乳药物。如黄芪15克、党参、当归与通草各10克,水煎汤,每日一剂,每天服2次。
肝郁气滞型缺乳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乳汁比较稠,而且乳房胀硬而痛。惰志抑郁,胸胁部胀痛,食欲减退。舌质黯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选用行气活血药物,可用漏芦10克,王不留行10克,青皮10克与天花粉10克水煎,每日一剂,每天服2次,连服3~6天。治疗缺乳的中成药有生乳灵、通乳颗粒等(有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可考虑汤药进行调理),一般药物催奶可以在产后2周以后进行,防止过早的使用而诱发乳腺炎等情况。
以上的所有药物在使用之前,建议在中医生的辩证后斟酌加减使用。
新妈妈们在开始着急催奶,怕饿到孩子,事实上,新妈妈大多乳腺管还未完全通畅,乳腺的结块也比较多,产后前两三天不要太急着喝催奶的汤,不然奶水有了,乳腺导管还没通,很容易得乳腺炎等疾病。此时可以喝蛋汤、鱼汤等较为清淡的汤,汤也不要过咸。避免生气、着急,尽可能不要过于忧虑和心情的烦躁,这些情绪上的刺激也会影响到乳汁的分泌。
预防措施
(1)孕期应做好乳头护理。若发现乳头凹陷,要经常把乳头往外拉,尽量纠正乳头凹陷的情况。
(2)产后提倡早期、定时哺乳,以促进乳汁的分泌。

(3)注意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
(4)产后七天内,每天可按摩乳房两次(注意要沿着乳腺导管得走行方向,自外周向乳头方向轻柔,忌手法过重而损伤乳腺导管),每次10~15分钟。每次哺乳前可用温毛巾外敷双侧乳腺。
(5)加强产后营养,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蔬菜,保证充足的汤水。
(6)产妇宜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
穴位按摩治疗缺乳
中医穴位按摩可以辅助的治疗缺乳。
具体有以下穴位:
(1)乳根穴: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左右乳房各一个穴。
(2)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3)少泽穴:在小指外侧指甲角根部。
(4)足三里:在膝眼下方约四横指宽,胫骨前脊外一寸。
(5)太冲穴:脚背面,第一、二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以上腧穴进行按摩,以出现酸胀感为宜,以上每穴每次可以按摩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