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乙肝妈妈可以带药母乳吗?
对于乙肝新手宝妈小晴(化名)来说,初为人母的她再也没有了当初难以言语的痛——产后不敢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

from Pixabay by AdinaVoicu
2019年7月30日,28岁的小晴在一家小贝壳项目医院,顺利分娩一个健康的女婴。小晴是一名大三阳产妇,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高达10的7次方。通过主治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阻断和监测方案,这位乙肝病毒含量高的妈妈,最终乙肝母婴阻断成功,并且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让女儿顺利吃到自己的母乳。
分娩不到6个小时,医护人员就给小晴的宝宝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乙肝母婴阻断。当天小晴就开始给宝宝进行了母乳喂养,并遵照医嘱服用了替诺福韦。
宝宝1个月随访时,医生安排相关人员给宝宝注射了第二针乙肝疫苗。6月龄时,小晴在社区给宝宝接种最后一针乙肝疫苗。此时,按正规乙肝免疫阻断方案,乙肝疫苗全部接种完成。
转眼间小晴的女儿7个月大了,经随访检测,孩子未感染乙肝,而且抗体很高,足足有1000多,乙肝母婴阻断成功!
▼真相:母乳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
众所周知,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有诸多好处,比如母乳营养丰富、促进母婴情感交流、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的建立和肠道功能的成熟和经济、安全、方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HBV感染的母亲新生儿不应该进行母乳喂养。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乳汁HBVDNA载量极低,即使母亲HBsAg和HBe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
而且,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染病,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孕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最新的国内外指南推荐,所有HBsAg阳性的孕妇都应在孕早期进行HBV DNA、ALT和肝脏超声检查。对于在妊娠前或在妊娠早期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女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议给予替诺福韦(TDF)抗病毒治疗。
HBsAg阳性但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在妊娠中后期出现HBV DNA高载量(>2×105IU/ml)的孕妇,在充分沟通和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妊娠B类抗病毒药物,如TDF、替比夫定(LdT)等进行抗病毒母婴阻断治疗,可显著降低母体HBV DNA水平,减少HBV母婴传播的几率。
▼孕期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产妇,可母乳喂养
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或HBeAg阳性,但在妊娠期间未达到抗病毒药物治疗标准的母亲,无论血清HBV DNA载量高低,只要新生儿采取了规范的免疫接种,体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产后均可进行母乳喂养。只要宝宝免疫成功,即使“大三阳”的携带者母亲也可以母乳喂养。
▼以治疗为目的应用TDF的产妇,母乳喂养不是禁忌症
那么,HBsAg阳性且在妊娠期间采取了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母亲,产后是否可以带药母乳?
2019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指南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妊娠中后期HBVDNA定量>2×105IU/ml,在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应用TDF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建议免疫耐受期孕妇于产后即刻或1~3个月停药。应用TDF治疗,母乳喂养不是禁忌证。停药后应至少每3个月检测肝脏生物化学和HBVDNA等指标,直至产后6个月,发生肝炎活动者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乳头被孩子吸破出血了,母亲还能不能给孩子喂奶?
目前各国指南中均未提及乙肝妈妈乳头破裂出血时要暂停母乳喂养。
宝宝出生后都会进行母婴阻断联合免疫(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三针乙肝疫苗),会获得对抗乙肝的免疫力,可以抵御来自乙肝妈妈体内的病毒。即使乳头破裂出血,乳汁中的病毒量多了一些,也不会增加孩子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但如果乙肝妈妈孕期及产后没有进行规范的母婴阻断,乙肝妈妈乳头破裂后会带来大量的病毒,且宝宝没有足够免疫力或消化道黏膜有破损,就可能发生乙肝感染。所以与其纠结乳头破裂出血后能否哺乳,不如做好更关键的母婴阻断措施。
*本文综合改编自小贝壳shield、肝胆相照一家人、《慢乙肝防治指南(2019年版)》,内容仅供信息分享,不作为医学诊疗意见,如需治疗,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图片来源Pixabay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