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得了黄疸怎么办,家长不要慌,只有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才出生的宝宝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发生在出生28天未满月的黄疸症状,我们称之为新生儿黄疸。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症状会随着一段时间消退,但也会出现胆红素居高不下的症状,这个时候妈妈们就要分清楚这几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就医。

生理性黄疸
据统计,60%的足月儿和80%的新生儿的新生儿黄疸都属于生理型黄疸,这个时候妈妈们不需要着急,这是由于新生宝宝的胆红素代谢特征导致的,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都会造成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
由于母乳中存在某些物质会抑制肝细胞,致使血中的胆红素不能顺利转换和排泄。一般在宝宝出生两周后开始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而宝宝也是精神良好,小便不黄,体重正常增长,在停止吃奶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且这种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智力发育也并无影响,后期可以继续进行母乳喂养。

病理性黄疸
一旦排除上面两种情况,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马上去医院进行治疗了。病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并且黄疸程度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暂时消退后又会复现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有:
1、溶血性引起的黄疸,主要由母子间ABO或RH血型不合而引起,黄疸常常出现的早而且严重,并有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等问题。
2、病毒性肝炎引起病理性黄疸,常见的是出生后1~3周出现黄疸且持续加重。或者在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度出现黄疸。
3、先天性胆管闭锁引起黄疸:新生儿因感染病毒,造成胆管纤维化,从而形成胆道闭锁,出生后2周左右开始出现黄疸,且越来越重。新生儿胆道闭锁一般要在出生后不久就得进行手术。

出现病理性黄疸后,一般需要就医治疗。通常治疗的方式有光照法(蓝光治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给新生儿照射蓝光的方式降低胆红素,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可采用连续或间歇照射的方法,至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