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死亡那么近,他却睡得那么香”

文 / 小蕾~育儿说
2020-10-18 00:13

医生手记第七期

讲最真实的医患故事,做最有温度的红房子人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人群数量也日益增多,在很多发达国家孕产妇心理健康保健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今年9月份,国家卫健委首次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这也说明,孕产妇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在“孕产妇心理保健门诊”工作两年以来,看见过各种各样的孕产妇和家庭,有欣慰、也有无奈...

就因为孕吐,她抑郁了

婷婷(化名)第一次怀孕,早孕反应严重,觉得完全没法吃饭,一吃就吐,别人孕期都胖了,只有她一瘦再瘦。孕8周时还因为“妊娠剧吐”住过院。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妊娠剧吐”是什么?对于早孕呕吐的印象还停留在“吐吐就好,怀孕都会害喜”的认知上。

妊娠剧吐是指妊娠早期孕妇出现严重的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酮症甚至酸中毒,需要住院治疗。这样的妈妈很可怜,她们几乎不能进食,吃啥吐啥。大约有0.3%-1%的妊娠呕吐会发展成为妊娠剧吐。

所以,婷婷怀孕后体重一下瘦了2.5公斤,住院、吐得天昏地黑,这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婷婷一度情绪低落,觉得每天都提不起精神,甚至后悔怀孕。好在家人都很重视,陪伴她来了我们的门诊。我帮助她做放松练习,给她制定不同的转移注意力计划,同时联系营养门诊给予饮食指导。

“夏医生,我觉得心情好太多了。”在积极的治疗下,一个月后婷婷明显好了很多,她也渐渐感受到“初为人母”的喜悦。

尽管婷婷只是轻度的心理问题,但这样的孕妇其实很多。我很欣慰的是,婷婷的家人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及时鼓励她求医。

事实上,在心理健康程度的分布中,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心理极其健康的人群是极少数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亚健康”到“健康”之间波动。有时候,压力创伤事件、生理变化(经期、更年期),甚至是一场延绵不断的秋雨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波动。

更何况,从怀孕至分娩,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很大,这个变化导致了孕期女性的情绪起伏和各种各样的身体变化。孕期失眠、焦虑是很多孕妇都会有的症状。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对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的6923位孕妇进行的抑郁筛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3.15%,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围产期抑郁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25%。两者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每5位孕产妇中,可能就有1位会有抑郁情绪。

生完孩子后,她想“跳楼”

菲菲(化名)两个月前刚刚生完孩子,和大部分的新手妈妈一样,在育儿时觉得力不从心。每当宝宝哭了,菲菲总觉得是自己的错,常常多梦失眠,甚至骂自己“太糟糕了”,活着没有意义。

“每当深夜来临,看着天花板就像一层又一层交织的网,随时要把自己吸进去。”产后42天,菲菲来产后门诊随访,当她说出这些时,她的眼里满是无助和恐慌。

但是,菲菲的丈夫就没那么“给力”了,在他眼里妻子只是精神太脆弱,还需要多多磨炼。

“除了绝望,没有其他词语能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甚至想从楼上跳下去一了百了。我离死亡那么近,他却睡得那么香。”

每每到了夜晚,孩子啼哭,菲菲心力交瘁,丈夫却依然酣睡不起。

医生马上给她做了常规的心理筛查,不出意料,抑郁筛查显示为重度。

于是,菲菲来到我这里。考虑菲菲是产后抑郁状态,程度比较重,我们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她转移注意力,对其丈夫也进行了认真谈话。同时,我们建议她再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菲菲去心理科看诊后,那里的医生也建议她用我们的方法先调整。如果情况变差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菲菲回家照着做了,两周后来复查,她的症状有所好转,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实,菲菲的丈夫也并不是不管妻儿,只是之前他并没有意识到妻子真的“生病了”。所以,我反复叮嘱其丈夫参与育儿,并和妻子一起制定短期、长期的育儿目标,每天按计划完成。丈夫也表示会减少工作,积极帮助菲菲治疗。

又定期看了三次后,菲菲情绪慢慢平稳,睡眠变好了,食欲也明显好转。

“孩子爸爸也会主动照顾孩子了,我现在也越来越顺手,每天完成了计划觉得好有成就感,谢谢你夏医生!”

怀孕和生孩子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狼狈、最脆弱”的时期,产妇跳楼这样的意外一起又一起发生。无数女人站出来哭诉自己的不幸,但就算之前很多例子闹得沸沸扬扬,却还是没能唤醒公众足够的认知,仍会用“矫情”、“作”等字眼来解释。来自产妇身边人的漠视和不理解随时会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也是我们在努力推行孕产妇心理保健门诊的原因。

其实,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通过倾听、疏导以及家人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定期就诊,一般都能逐渐走出这段灰暗的日子。

而对于症状比较重,已经达到“抑郁症”诊断的患者,甚至是本来就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仅仅是心理保健门诊就诊还不够,还要推荐去专门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介入治疗。

患有抑郁症的她,怀孕了

29岁的小王是在孕11+2周时来到我的门诊的,起因是她总担心宝宝的健康,莫名紧张。

细细询问病史,我才发现,这不是一个有点小情绪的妈妈。18岁那年,小王参加高考因为情绪低落、失眠等情况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此后的十几年里,小王一直靠着药物来缓解病情。尽管病情偶有发作,但是已嫁为人妻的小王,也想成为一名妈妈。

和家人医生沟通后,小王停药了半年后,如愿怀孕。起初病情还挺稳定,但渐渐地小王总担心宝宝会出问题,那感觉就好像高考前担心自己会考砸一样。

我们给她做了心理疏导,也联系了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精神科医生,建议她适当服用一些药物。

可这似乎并没有用。两个月后,小王觉得抑郁越来越严重,整夜失眠、总想自伤,一家人为了小王操碎了心。

我们组织了“心理保健多学科会诊”,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小王加大了药量,同时我们也增加了孕期产检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随访。

在家人、医生的密切关注下,小王总算“捱”到了32周,她的情绪也稳定起来,自杀的念头也能控制住。我们鼓励小王可以安排产后的生活计划,也可以找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在孕37+2周时,这位特别的妈妈顺利顺产了一位小公主。

孩子的到来让小王有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期待,她的睡眠好了,再没有自伤的想法了,还会经常“晒”一些自己的小爱好。

我想,对于这些“抑郁”的妈妈,宝宝的降临也许是另一种治愈。

有人说,怀孕是对女人“毁容式”的考验

有人说,有了孩子以后就只有妈妈这个身份了

有人说,我正在经历丧偶式育儿

还有人说,产后抑郁是见不得光的事

所以,才有女博士抱着二胎跳楼

所以,才有女明星抑郁到无法工作

所以,才有妇产科医生也逃不掉产后抑郁

我曾经看见这样一句话:

“有个人离你那么近,她那么需要爱与帮助

但她离死亡那么近,你却不知道”

围产期抑郁最可怕的不在于疾病本身

而是很多人根本不认为这是病

那些无法排解情绪的妈妈

愿意积极寻求帮助

不叫矫情,叫勇敢

本文根据夏贤副主任门诊案例整理完成

--The end--

夏贤,普通生理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在孕产妇心理、高危妊娠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多年来从事孕产妇心理保健、生活质量的研究及围绝经期相关研究。

周二、周五上午(杨浦院区)

作 者 介 绍

刘源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在职医学博士,国际认证哺乳顾问(IBCLC),红房子医院“孕产妇心理异常专病”团队成员。

擅长:高危妊娠管理、妊娠合并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孕产妇心理异常的疏导及哺乳期用药指导。

编辑:李妙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