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这些特殊儿童如何接种疫苗?

文 / 亨圣复教你育儿
2020-10-27 08:38

随着医学的发展,助产技术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提高,新生儿窒息率及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但仍然不能完全杜绝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这类患儿的疫苗接种问题,不仅困扰着接种医生,也让家长进退两难。

临床医生说孩子已经痊愈,但接种医生说脑病是神经系统疾病,是有些疫苗的禁忌症。进入临床以来,不仅亲自抢救过出生窒息的婴儿,也目睹过HIE患儿的预后,对于这类婴儿的疫苗接种,简单总结了一些经验。

本文不是专业科普文,我从来不敢做科普,因为水平有限不够专业、严谨。专业的科普不仅仅是理论的传递,更是经验的总结,今天,只想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一下临床所见,对于家长和接种医生都疑惑的地方有个通俗的解答。

一、出生窒息

我们平时看电视剧里生孩子的场景,基本都是嘹亮的一声啼哭,代表新生命的降临。然而,现实中的分娩,并不是都像电视剧演的那般。很多产妇在胎儿娩出的第一时间没有听到哭声,都会担心的问“他怎么不哭”,也有的产妇略懂一些,会问这样算“窒息”吗。

短暂的呼吸暂停不等于新生儿窒息。胎儿出生后,大部分是可以自主建立呼吸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婴儿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只有极少数需要更强力的刺激才能建立呼吸。一般通常采用Apgar评分来评价新生儿窒息,生后1分钟Apgar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我们能看到,是用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而不是生后即时的Apgar评分,那么,这1分钟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干什么呢?

对于那些生后没有建立自主呼吸的宝宝,医生们会立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暖、擦干、吸引口鼻、拍打足底或摩擦背部刺激呼吸等,大部分新生儿经过这些处理后,可以建立呼吸;如果这些初步复苏手段仍不能使婴儿建立自主呼吸,那么需要继续进行下一步处理,包括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应用肾上腺素等更强力的复苏手段。

正压通气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如果经历上述这些复苏手段才能建立呼吸,可能提示患儿存在出生窒息,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可能会在7以下。这样的患儿,我们还要持续关注生后5分钟的Apgar评分,结合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通常用来判断窒息患儿的预后。

这些抢救措施,都会记录在新生儿病志里,在出院小结上也都会有标注。我们在判断患儿是否能接种疫苗的时候,可以参考。

二、几个HIE相关的病例及预后

了解了新生儿窒息,我们来看看HIE与出生窒息的关系。简单来说,HIE是由围产期缺氧窒息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窒息都会导致HIE。

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

产妇李某某,29岁,孕35+2周,孕1产0,胎膜早破2天,自然分娩一女婴,生后无呼吸、无哭声,肌张力差、肤色发绀,经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后好转,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9分,10分钟10分,生后脐动脉血气PH:7.12。根据出生评分和血气分析,患儿存在新生儿窒息,但是临床没有HIE的表现,患儿在观察3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后续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案例二

产妇张某,27岁,孕38+3周,孕1产0,孕期经过顺利,无其他合并症。因胎头下降停滞产钳助产分娩一男婴,生后无呼吸、无哭声,肌张力差、肤色发绀,经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后哭声响亮,肤色转红,肌张力逐渐恢复,但呼吸不规则,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9分,10分钟9分,生后脐动脉血气PH:7.09。转入新生儿科监护过程中,易激惹,前囟平,偶有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怀疑HIE转院治疗。给予苯巴比妥止痉,后经过亚低温治疗,患儿于生后12天出院,经过半年的随访,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

案例三

产妇李某某,33岁,孕39+2周,孕3产2,妊娠期糖尿病,乙肝小三阳,进入第2产程后怀疑子宫破裂急诊剖宫产一男婴,生后无呼吸无心率无肌张力,立即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配合胸外按压,肾上腺素脐静脉注射,经过一系列抢救后,患儿心率140次/分,肤色红润,无自主呼吸,对刺激略有反应,肌张力差;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5分,10分钟6分,转上级医院治疗。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抽搐频繁,治疗半个月后,家属放弃治疗,撤机出院。一个月后,患儿死亡。

以上几个案例,都存在出生窒息,但患儿的结局完全不同。

三、如何判断HIE患儿能否进行疫苗接种?

还是以上述案例为例,案例一和案例二的宝宝的疫苗完全可以正常接种疫苗;案例三的患儿即便不死亡,也可能会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是否能接种疫苗取决于神经系统损害是否持续进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平时在建卡建册时可能会查看这些特殊患儿的出院小结,但不要被那些罗列的出院诊断给吓怕了。

比如这个出院诊断,既有中度HIE又有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我们在筛查禁忌症的时候可能就会比较谨慎。但是,换个角度想,既然能达到出院的标准,说明症状已经控制,功能逐渐恢复达到临床缓解或者治愈,否则,也不会让患者出院。

我们不能因为出院诊断里有脑病的字样,就一股脑儿都列为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作为所有疫苗的禁忌症。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禁忌症“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比较笼统,其中“进行性”是重点。症状已经控制的脑病、脑瘫等,大部分都不是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我们在筛查禁忌症时,应区别对待。

四、总结

对于那些出生窒息、HIE等特殊情况的患儿,在生理功能恢复,生长发育正常后,不应完全列为禁忌症而推迟疫苗的接种。

临床医生对疫苗的接种禁忌不完全了解,接种医生不熟悉临床治疗的过程及预后,对于这类特殊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始终没有做到良好的衔接。

作为医生,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接种医生,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别无捷径;作为家长,希望能对广大医生们给予一定的谅解,医学的发展需要一定时间上的积累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并非朝夕可以改善。

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多换位思考,共同探索开拓一条既安全又便捷的特殊儿童疫苗接种之路。

作者:张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