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缘何可以学到老?因为有这个“宝藏”……
编者
教育是人类社会有目的地、有组织地引导人类将获得知识变成行为准则的活动。而人的生理基础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制约。犹如音乐大师弹奏的仙乐和烹饪大师制作的佳肴,必须依托良好的乐器和精密的食材。抛开对人的生理基础的理解谈论教育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为此,成长科学版成长导航栏目试图引进专业人士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基于生理基础谈教育抑或谈谈教育背后的生理基础,以帮助我们在理解、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去追求教育的价值和效率。

人类婴儿在温暖的子宫里仅仅待了半程时间,远未成熟便被迫推入人世,在复杂环境中,必须延续下半程的塑造发育,从而让拥有无限可能的青涩大脑,置身绚烂多姿刺激丰繁的宫外世界。
而当潜力无限的早产大脑,浸身于信息浩荡汹涌的社会大“子宫”中,便开启了长年累月的后程发育。
“早产”的大脑,延展的“子宫”
在自然界,哺乳动物的胎儿多数都是发育完全才来到世界上的。小马出生没多久就可以跑步;小猫出生不过几周就可以自行觅食。因为它们为了生存下去,出生后就必须很快学会奔跑、进食,以躲避天敌。相较之下,人类的婴儿就要羸弱得多,出生一年内必须有人陪护在身旁,他们完全没有生存能力,吃穿住行不能自理,甚至在此后的十几年都不得不当个“啃老族”。从另一个角度设想,可以认为自然界的哺乳动物,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了,而人类在出生时并没有成熟,需要离开母体以后继续成长。
普通老鼠的寿命最多只有3年,孕期也短,一般只有21天。猫和狗的平均寿命是10多年,孕期大概是60-70天。体型大一点的比如马,平均寿命25-30岁,孕期11个月,比人类还多一个月。人类的寿命长达70年,孕期却是短短的280天,即便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已经有40年。除了孕期显而易见的短之外,人类婴儿出世之后的脆弱,远比不得动物的彪悍。牛、马这类食草动物的幼崽都是一出生就能跑能跳,而人类婴儿出生之后却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只能待在母亲的怀抱里。
研究表明因为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而导致骨盆变化,使得婴儿无法在母体内完全发育成熟,因为如果等到头盖骨闭合,那样就无法正常娩出,也会增加女性的生育风险。而完全发育成熟的人类婴儿在母亲体内应当待上至少两年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的婴儿都是“早产儿”,出生时许多器官的发育都不完善。正因为都是早产儿,所以,人类的婴儿一出生,几乎寸步难离父母的怀抱。除了吃喝拉撒的生理本能外,毫无生存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人类婴儿因为脆弱,所以想让他们出生就被“训练独立”“训练听话”,这是生理上没有办法实现的。常有“鹰派育儿”的理论甚嚣尘上,诸如“不要回应宝宝的哭闹,要让小宝宝独自睡觉……”人们总担心及时回应会成为一种溺爱。其实不必过分纠结,宝宝的早早出生,是应对人类生存难题的妥协,本来就是需要额外保护的。拥抱、母乳哺喂、及时回应、夜奶需求,都是非常正常的需要。要知道,他们本来应该还在母亲肚子里。
而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大脑更为发达,为了容纳如此发达的大脑,颅骨也演化得更大。如果胎儿真在子宫中待到发育完善才出来,很容易因为头部发育过大而在生产时被卡在产道里,最终难产窒息。为了顺利分娩,人类便演化出了这种“早产”的孕产方式,让胎儿不待头骨愈合便离开母体。
有人说人类是生命的一个奇迹,最初推出子宫的半熟婴儿,柔弱无依、啼饥号寒,只有继续得到子宫般的呵护,才能气息不奄、微光不熄。在父母身边成长,一点点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本领,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渐“成熟”,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人类近1/4的时间都用于成长发育,这对于其他所有动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也正因为人类是早产儿,所以相比已经定型的一些东西,人类的可塑性和学习性就更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后天发育优势和社会的关爱,让父母和社会承担起“子宫”与“学堂”的责任,从而推进了人类社会机体的整体进化升级;随着社会机体日益复杂高效和人际交互扩展深化,又会反向刺激人类大脑的扩展升级。
晚熟和不愿老去的大脑
当我们说一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应该想想,也许真的是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
近期,欧洲一项脑研究表明,直至人类达到90岁高龄时,健康大脑内仍有新神经元在持续发育。如此看来,我们的身体真是拖了大脑的后腿。
在近期伦敦牛津医学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并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成人状态,差不多要到人们30多岁左右。他的研究认为,在18岁时人的大脑仍在经历巨大变化,20岁之后也非常容易受精神障碍的影响。
不过,大脑的成熟程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没有成熟的大脑,也意味着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都有待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没有成人”。
有科学家详细分析了58名人类被试者的组织样本,结果发现,人脑海马体内的成熟神经元发育,虽然到成年后逐渐下降,但是这种神经元不断成熟的现象,终生都可观察到。
彼得·琼斯则从社会学的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大部分国家都规定18岁就算步入成年,这或许并不是确切的生理上的“成年”,而是可以行使投票、饮用酒精、抵押贷款等等权利,也让教育、医疗和法律系统运转顺畅。“我们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为童年转变为成年定义一个时间点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荒谬了。”琼斯解释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渡,大概会持续30多年。”
人类大脑是开发最少的宝藏
纵观人类进化史,我们只用了数百万年就完成了由原始生命向智慧生命的进化和发展,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霸主,主要还是因为人类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因此大脑的进化是必然要进行的。有科学家称,人类的大脑非常神秘,我们目前利用的还非常有限。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最大的潜能空间决定了每个人最擅长的发挥领域,如果能够掌握先天潜质的优势,自然能充分发挥个人特质。有人将人类婴儿的大脑形容成预装了操作系统的电脑,他们在初期空如白纸,却弹性十足、潜力惊人,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指令,合理下载和分配应用程序,并不断完成自我更新和升级,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可塑性。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目几乎和65岁以上的成人相同,但婴儿的头围却只有成人的一半左右,其大脑重量已经是成年人的四分之一。那么在成长中,究竟他们的脑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探其原因,正是神经细胞的生长、改变和脑细胞间复杂网络的出现。大部分的改变表现为细胞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使一个独立的细胞以特殊途径与其他细胞产生联系,而这种复杂的细胞联系正需要后天的教育、活动和经验。
新的研究显示儿童的脑组织要比成人更加忙碌,3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大脑听觉区、视觉区和触觉区的活动量增加而需要更多的能力消耗。这种强劲的、两倍于成人的活动力会一直保持到9至10岁。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人生的前10年看作是人最有活力的阶段。我想这也正是俗话所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的生理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脑力究竟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并非完全由父母的遗传决定,而更是取决于生命最初几年所受的教育。每个婴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如果得到早期正确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才能出众的人,成为不凡的人。因此将出生后环境营造成更适合发育的“后天子宫”,非常重要。适宜的外部环境的丰富刺激和良好的营养条件,将促使神经突触数量迅速增加。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科学家对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作了大量的研究,其结论显示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个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为教育活动的实施创造了最佳契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