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不愿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所作为”

文 / 育儿心得经验
2020-11-21 08:39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无论与家人的关系如何,都不能否认我们的性格中,会有他们的影子。

家庭中的爱和温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但心理学家指出:对于一个不愿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来说,长大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分离才是永恒的主题。

武志红老师说,分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想要创造自己的人生,分离的过程不可或缺。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孩子在成年之后,需要与父母完成分离的过程。

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断乳”仿佛成了一个“幻想”,因为很多孩子不愿与父母分离,但这到底是谁的原因呢?可能双方都不曾放下。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她高中的学习成绩很优异,因此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研究员,可以说是双商都很高的现代女性。但她也有烦恼,就是谈了很多恋爱,可都不长久,也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其中一个表象原因就是她虽然快30岁了,但依然和父母同住,当问她为何不愿一个人生活时,她却说:“父母太喜欢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太好了,特别是妈妈,希望能一直将我留在身边。”或许对于她和父母而言,彼此都没有想过真正的分离。武志红老师认为孩子与家庭的分离分为三个阶段。

1)婴儿与母亲身体的分离

当婴儿从妈妈的子宫中脱离出来时,第一次分离便完成,此时只是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婴儿的意识中,他依旧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

2)婴儿与母亲心理上的分离

当婴儿到了6个月的时候,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他都会明白,自己与母亲是完全两个个体。等宝宝到了3岁的时候,这种分离会更加明显。

3)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一段的分离时间很长,从孩子3岁到18岁,如果孩子在上大学,那这个时间可能还会延长。当与原生家庭分离之后,人才能创建自我空间,如果分离失败,那孩子就很难活出“自我”,长大后也很难有所作为

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才能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

对于现在的家庭而言,很多父母并不愿意与孩子“分离”,他们也不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家长更愿意将子女留在身边,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相互有个照应。

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可能过得都不好,孩子想要出去闯荡一番,但父母不允许;父母一生忙忙碌碌,将全部奉献给了子女,这又何必呢?

那一段正常的关系应该怎样?正如《龙应台》中的那句话所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如同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他们到了转弯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不必追了。

只有孩子完成父母的分离后,他才能以自己的身份去处理和自己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为自己负责是人一生要学会的技能,这也将是人生自我价值的体现。

那这份分离的勇气从哪里来?毫无疑问,需要父母的爱与支持,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明白,人的一生只有自己走完,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分离是彼此都要学会的。

而对于一个还没有学会分离的成年人来说,可以先试着离开父母的住处,自己单独居住一段时间,学会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

在分离的这段期间,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相处,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当你离开父母时,你会慢慢发现,人生的大门会向你敞开,你将突出重围,有所作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