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KG新生儿出现严重低血糖,这家医院为他开启了生命的“营养通道”

文 / 福建卫生报
2020-11-25 08:37
福建卫生报

近日,

厦门一不到36周就出生、

体重只有1.76千克的小宝宝,

检查却发现严重低血糖。

低体重儿在出生早期

所需营养主要来自静脉营养,

高浓度的营养液给患儿刺激太大,

容易出现静脉炎、外渗,

严重者可造成局部坏死等不良反应,

增加患儿的痛苦,

增加感染的机会,

还会加大护理工作难度

那么,

怎样打开他的生命通道,

将营养液注入体内?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选择为宝宝做PICC置管。

2020年11月16号下午2点,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张璐婷主管护师详细了解35周的小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小患者病情和血管,林雪琼护师精心准备PICC穿刺包及各种器材。

一场牵动全科医护人员心弦的PICC置管开始了。

打开穿刺包,一眼看到的是粗粗的穿刺鞘,而宝宝的血管如头发丝般细,在场医护人员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黎会护士长的协助下,张璐婷主管护师和林雪琼护师的精准操作,随着置管一点一点向前艰难推进,送管顺利,导管尖端X线射片定位到达预定最佳位置(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上1CM),PICC置管宣告成功。之后便是长期、系统、细致的PICC维护工作。

△从左至右:黎会护士长 、林雪琼护师、 张璐婷主管护师

截至11月22日,置管后6天,PICC导管使用顺畅,静脉营养液24小时得以维持,为维持宝宝病情稳定,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实际上,厦门市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的PICC置管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协助下已经完成4例,而此次面对挑战,是该院新生儿科团队齐心协力成功攻克了PICC置管术这一技术难题。

首例早产儿置管技术的成功,突破了医院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的空白,标志着医院儿科危重症患儿及早产儿的救治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什么是PICC?有哪些优点呢?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

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1年),解决了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难题,为挽救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开辟了持续、有效的静脉通道。

使用PICC导管的优点在于,中心静脉管径粗,血液流速快,高浓度、高刺激性的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而被迅速稀释,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大为降低,杜绝了因周围静脉输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坏死的发生,最大程度保护患儿脆弱的外周静脉,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吴尊友:最近几起疫情对病毒溯源有一些提示,福建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感染了HPV≠患了宫颈癌

●这14位“大田后生仔”回乡义诊啦!本周“健康八闽行”将在三明大田播撒健康种子!

●让职业健康更有保障!省卫健委召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新闻发布会

福建卫生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