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如何科学防治?幼儿低血钙分哪几种类型?该如何处理?
新生儿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感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在生后第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期,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1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的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留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当新生儿血钙总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游离钙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称为低血钙症,这是新生儿惊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低血钙发病因素有多种,其发病时间也有不同。
早期低血钙是指出生后72小时以内出现的低血钙症。由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受抑制所致,因在妊娠后期钙经胎盘主动输入胎儿的量增加,以致胎儿血清钙增高,抑制了甲状旁腺功能。本症多发生于出生低体重儿,患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婴儿及母患糖尿病的婴儿,因他们的甲状旁腺功能比正常婴儿差,钙的储备量少,肾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现低血钙症。

指出生后72小时至第3周末发生的低血钙症。多见于人工喂养者,因牛乳、黄豆粉制的代乳品和谷类食品中含磷高,超过肾脏廓清能力,于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钙降低。

见于维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婴儿。这种低血钙持续时间长,多超过新生儿期。
新生儿低血钙症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有不安、惊跳、震颤、惊厥,偶可出现喉痉挛和呼吸暂停。发作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但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

为本症患儿补充钙剂可有特效。如出现惊厥者用10%葡萄糖酸钙2毫克/公斤/次,缓慢静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还要注意不使钙剂溢出静脉外,因可发生组织坏死和钙质沉着。

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服钙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口服氢氧化铝乳剂可减少磷在肠道的吸收。3周后发病者除口服钙剂外,同时每天口服维生素D10000~25000国际单位,口服双氢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