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胎停”为什么越来越常见?原因多半是以下4个因素!

文 / 橄榄树母婴育儿
2021-01-12 00:19

孕期里,孕妈们最担心的就是胎儿停止发育,谁都不想胎停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不想并不代表不会发生。

在我国,每年自然流产的人数有120万~150万,其中胎停流产的人数就占了一半,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其中80%的胎停多发生在怀孕3个月以内。

在我妈那个年代出现的概率几乎都是微乎其微。而现如今,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怀孕总人数的10%。

为什么吃好喝好,胎停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是与空气、食物有关还是现代人太金贵了?下面就让小橄榄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作为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胚胎和胎儿染色体异常占据了半壁江山。

有数据统计,孕早期因为染色体导致的胎停约占胎停总数的50~60%。目前,对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流产、胎停等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能进行产前遗传学咨询和诊断。

但优胜劣汰,从专业角度来讲,因为染色体导致的停胎不一定是件坏事,这或许是孕妇自身在对胚胎进行筛选。

对于初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或仅有1次的流产史的患者,多考虑自然淘汰所致,无需进行过于积极的治疗。

但对于复发性流产,也就是与同一性伴侣连续遭受2次或2次以上妊娠20周前的胎儿(体重≤500 g)丢失者,病因就复杂得多。除了染色体因素,还要考虑以下3点因素:

1、母体的自身免疫

胚胎对于孕妈妈来说其实是属于同种异体移植,胎停有可能是因为母体的自身免疫!

如果准妈妈和宝宝的免疫不适应就会引起母体对胎儿的排斥。例如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皮肌炎等。

如果我们自身就带着某种抗体,那么就可能影响到胚胎的发育。具体因素有以下四种:

  • 抗精子抗体:如果有抗精子抗体的话,有可能会抵制精卵结合。
  • 抗子宫内膜抗体:如果存在抗子宫内膜抗体的话,有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
  • 抗卵巢抗体:会影响卵子的质量。
  • 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这个激素实际是精卵结合之后七天就要分泌的一个重要的激素。但是如果自身有这种抗体的话,就会抑制激素的分泌导致胚胎停育。
2、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也会导致胚胎停育,胚胎着床及生长发育依赖于复杂的内分泌系统彼此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失常都可能导致流产。

胚胎早期发育的时候,需要三个重要的激素水平:一个是雌激素、二是孕激素、三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如果自身的激素分泌不足就满足不了胚胎的发育,就可能造成胚胎的停育和流产。

其中最常见的是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子宫内膜发育迟缓和黄体期短,从而影响受精卵的种植或早期妊娠流产。

黄体功能不全者常伴有其它腺体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雄激素相对增多症及高泌乳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并与流产密切相关。

3、子宫内环境

子宫环境对胚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子宫内膜太薄或者太厚都会影响胚胎着床,常见的情况有:

  • 先天性苗勒氏管的异常:包括单角子宫、双子宫及双角子宫致宫腔狭小,血供受到限制。子宫动脉发育异常可导致蜕膜化不同步和种植异常。
  • 宫腔粘连:主要由宫腔创伤、感染或胎盘组织残留后引起宫腔粘连及纤维化。阻碍了正常蜕膜化和胎盘种植。
  • 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血供减少导致缺血和静脉扩张,蜕膜化不同步。种植异常以及肌瘤造成的激素改变也会引起妊娠的失败。
  • 先天性或损伤性宫颈内口松弛:胎内接受乙烯雌酚治疗致宫颈发育异常常致中期妊娠流产。

对于发生了复发性流产,患者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病因进行全面排查,并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在下次备孕前最好去妇科做个基础的查体,比如需要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盆腔超声(了解子宫和附件的形态学)、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宫颈防癌涂片检查等。

对于年龄偏大、月经不调或者过少,在月经经期的2~4天,建议她查个女性激素,看卵巢储备功能如何?同时可查个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女性也会导致不孕和流产。

必要时可考虑TORCH筛查(TORCH一词是由多种引起宫内感染的微生物和病毒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

其他的一些备孕要求:

1、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准备怀孕的夫妻双方,应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X射线、铅、杀虫剂等。

2、孕前3个月(至少1个月)至孕后三个月小剂量(0·4~0·8 mg)叶酸的补充可以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此外,高危人群应加大补充叶酸的剂量。如果有条件,建议在围孕期进行孕妇专用维生素的补充。

3、夫妻双方应戒烟、戒酒,孕妇还应该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研究表明,吸烟和饮酒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而孕妇吸烟和饮酒危害更大,会造成胎儿畸形、增加流产、死胎、早产的可能性。过量的咖啡因也会增加胎儿流产的可能。

4、严格控制用药安全

如果准备怀孕,就应对围孕期用药采取慎重态度,必须服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到妊娠的可能,选择公认比较安全,对胎儿没有伤害的药物。尤其要特别慎用新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