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

新生儿皮肤护理
指导原则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是由中国妇幼卫生工作者及妇幼保健相关机构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国家级协会。其宗旨是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和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围绕妇幼卫生中心工作,结合行业实际, 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增进妇女儿童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协会成立五年多,在促进自然分娩,降低非医学原因的剖宫产;支持、促进、保护母乳喂养,加强爱婴医院管理;探讨妇幼机构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赢得了业内的认可,在社会上也形成一定影响。
背景及鸣谢:
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最大、最外层、最常接触的器官。它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及多种重要的功能,而且,儿童与成人皮肤存在许多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们的皮肤护理习惯有关,尤其是新生儿期皮肤的正确护理对其一生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护理新生儿皮肤已日渐成为产科、新生儿、儿童保健和儿童皮肤等专业领域的医护人员们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组织中国儿童皮肤和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专家,制定中国的《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前期与美国 AWHONN《新生儿皮肤护理》开发制定的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认真参阅已在多个国家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AWHONN《新生儿皮肤护理》第三版,根据我国国情,总结了我国临床新生儿护理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开发出中国《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第一版。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制定指导手册的中外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专家组成员:
- 于小千:中国妇幼保健协会 副会长宋岚芹:中国妇幼保健协会 副秘书长丛培丽: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家
- 马 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学系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儿童皮肤病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小儿皮肤病学组副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届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 姜 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 徐鑫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护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助产专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护理与康复》杂志副主编。
- 黄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护理学会 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 会主任
- 罗碧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围产医学分会护理协作组副组长
- 黄美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梁 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申春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主治医师
- 王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医师
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概述
目的: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临床产科和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医护人员,在新生儿皮肤护理方面基于最佳的科学原理提供取得良好临床实践经验的指导性建议,以保护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本指导原则希望达到如下目标:
s 正确评估新生儿的皮肤状况;
s 识别已存在或有皮肤完整性改变风险的新生儿并给予相应的皮肤护理;
s 识别可能影响新生儿皮肤完整性的环境和其它因素;
s 采取干预措施来保护和改善有皮肤完整性改变风险新生儿的最佳皮肤功能;
s 促进新生儿皮肤正常完整性的形成;
s 将诱发新生儿未来皮肤变得敏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适宜人群: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临床产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和皮肤科的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部分也适合新生儿父母或其他护理人员使用。
环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护理环境,本指导原则的相关部分也适用于新生儿的家庭环境。
使用者: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临床产科、新生儿科和儿童保健科的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部分也适合新生儿父母或其他护理人员使用。
指导原则的重点:
指导原则中的重点内容如下:
s 新生儿皮肤护理总则
s 新生儿皮肤评估
s 新生儿沐浴
s 脐部护理
s 臀部护理
s 新生儿抚触
s 婴儿发育中的感官科学
新生儿皮肤护理总则
新生儿的降生为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同时如何使孩子能健康、顺利地成长是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初期护理阶段。除了喂养,新生儿的护理人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皮肤的清洁,掌握皮肤护理知识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新生婴儿皮肤的健康。新生儿皮肤娇嫩、脆弱,与成人皮肤清洁和护理不同,需要根据新生儿的皮肤特点进行护理和保护。大多数新生儿在医院诞生,对于母婴同室的护理人员来说,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几日的皮肤观察、清洁、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向新生儿父母传播护理和保持皮肤的 健康知识,使他们出院后能够继续护理好新生儿,因此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也是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 胎儿的皮肤特性皮肤作为一种多功能器官,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和免疫等功能。从胎儿过渡到宫外生活,新生儿的皮肤要有一个从宫内的水环境逐渐适应宫外含氧、干燥环境的适应过程。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皮肤上覆盖有胎儿皮脂(简称胎脂),是一种包含从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脱落的毳毛、羊膜脱落细胞和水,看似白的膏状物质。胎脂的形成是在妊娠 17~20 周开始,至妊娠晚期 36~38 周时胎儿皮肤上胎脂最厚,到了 40 周时,胎脂主要存在皮肤皱褶处。胎脂的存在起到保护胎儿在宫内免受羊水浸泡对皮肤的影响,同时使胎儿在宫内生长过程中减少运动时的摩擦,方便胎儿活动。胎脂还对皮肤表面起保护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并使皮肤具有免疫性。
早产儿的皮肤比足月儿的皮肤要薄,孕周越小皮层越薄,通常看起来似透明状,甚至呈凝胶状。由于皮层薄,血管接近皮肤表层,早产儿的皮肤呈现红色或紫红色,而且皮肤皱褶和胎脂都较少。早产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性都比足月儿差,因此,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更加仔细,使其保持完整,免受损伤。
二、新生儿的皮肤结构及特点1. 新生儿的皮肤结构(皮肤结构图参照八版教材)
(1) 表皮层
人类皮肤从外向内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其中表皮层的最外层是角质层,提供了重要的屏障功能。皮肤的角质层包含 10~20 层,但出生第一年内的婴儿皮肤角质层的功能还达不到成人的皮肤屏障作用。因为,此期的婴儿皮肤角质层比成人的薄 30%,在角质层下的表皮基底层也只有成人的 80%,基底层中的角质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更新速率,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儿的伤口愈合较快的原因。
皮肤角质层数取决于孕周,因此,早产儿的角质层数量远远不及足月新生儿。角质层的不足会导致出生后的前几周新生儿体液蒸发和体温散失,还会引起体内电解质的变化、高钠血症和脱水。减少体液和体温的丢失可以采取出生后使用保温箱,保温箱内保持较高的湿度等措施。
表皮层的其他部分包括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共同构成表皮的保护层,其中的黑素细胞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朗格汉斯细胞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在电镜下为基底膜带,呈嵴状将表皮与真皮紧密连接。
(2) 真皮层
新生儿的真皮较薄,而且发育不完善,具有较少的皮脂腺,易受到损伤和感染。表皮与真皮之间起连接作用的小纤维比成人少,早产儿更少,因此在除去粘在皮肤上的粘胶时容易导致表皮剥离而致皮肤损伤。新生儿的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层),能起到缓冲、保温的作用, 避免新生儿发生外伤和保持体温。
(3) 皮下脂肪层
足月儿脂肪层发育与成人类似,但厚度比成人薄,早产儿更差, 因此刚出生的婴儿缓冲和保温能力均比成人差,并且新生儿皮下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成人少,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相对高,早产儿更高,当体温下降时饱和脂肪酸容易发生凝固,因而易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热不稳定和代谢障碍,发生硬肿症,尤其在寒冷季节或地区出生的新生儿,保暖不当更容易发生。
2. 新生儿的皮肤特点(1) 体表面积大
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约为 0.21m2(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 1.5m2),早产儿皮肤面积更少。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增加,足月儿是成人比值的 5 倍。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所以保温不当时极易造成体温下降。
(2) 新生儿皮肤 PH 值的变化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皮肤表面呈碱性(PH>6.0)出生后一周 PH 下降到低于 5.5,出生第一个月末时下降到 5.1,沐浴和其他局部治疗会影响皮肤,接触尿布的皮肤由于尿液的作用使 PH 较高。
(3) 皮肤的微生物特点
出生后新生儿皮肤上的菌群与分娩方式有关,随月龄增长,不同分娩方式的婴儿皮肤菌群的差异消失。
三、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护理包括清洁和保护,通过为新生儿沐浴达到清洁皮肤的目的,为新生儿皮肤进行保湿护理是达到维护皮肤的屏障和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新生儿皮肤护理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保暖
出生后立即擦干保暖,注意尽量擦干头部的羊水和血迹(尽快放在母亲胸腹部进行皮肤接触,此做法有利于新生儿体温保持),因头部较大,头发湿漉易致体温散失,应给刚出生的新生儿戴上帽子。环境温度 26~28℃;局部温度(处理新生儿的局部地区)应到达28~30℃,早产儿应该更高。
2. 胎脂的处理
新生儿身上的胎脂因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不必一次处理干净,没有吸收的胎脂可在第二天沐浴时去掉,尤其是早产儿的胎脂更不宜太早去除掉。
3. 沐浴
为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应出生后第二天开始沐浴;如母亲患有体液传播高危因素时,应在新生儿出生后 4~6 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沐浴,且要严格控制室温,避免新生儿因沐浴造成体温丢失 过多。沐浴的频率和沐浴的时间应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个体需要来确定, 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季节和环境洁净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通常情况下, 每天或隔日进行一次即可。
4. 环境温度
新生儿所在的环境温度应在 24-26℃;保持母婴同室内空气新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 15~30 分钟,通风时注意为母婴保暖。沐浴时室温温度为 26~28℃,应关闭门窗,减少空气对流。常用盆浴方法。沐浴时水温 38~40℃为宜(准备沐浴水时,水温要稍高 39~41℃,避免沐浴时水温偏凉,而达不到要求)。
5. 观察内容
每天评估新生儿皮肤情况,可在沐浴或抚触时,评估内容包括:
①皮肤颜色,有无发绀和黄疸(范围、程度、持续时间);
②皮损情况,是否有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节、肿物等,有无出血点或皮肤损伤如糜烂、溃疡等;
③皮肤弹性、厚度(尤其是皮下脂肪厚度)、完整性,是否湿润、有无干燥脱皮等;
④粘膜情况(眼部结膜角膜、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乳晕、外生殖器及肛周粘膜),有无充血、分泌物、色素异常等;
⑤皱褶部位: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有无皮肤异常;
⑥脐部情况,脐带有无脱落、有无红肿、出血、分泌物、赘生物等;
⑦臀部情况(包括外生殖器),有无红臀、皮损等。
6. 护理皮肤用品
沐浴时使用新生儿专用的对宝宝眼睛无刺激的沐浴液清洁皮肤,沐浴后使用婴儿专用的润肤露为皮肤保湿,防止新生儿皮肤干燥。
7. 婴儿用物
要一婴一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8. 新生儿衣物
衣着宜使用纯棉质、浅色的,建议衣服上不使用带子或扣子,以免发生危险。衣服的缝合处宜平整,避免咯伤皮肤。帽子使用没有带子的,防止发生意外伤害。衣物清洁时使用婴儿衣物专用清洗剂。
参考文献
[1] 《儿童皮肤病学》马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年 11 月第一版
[2] 《新生儿皮肤护理》AWHONN(促进妇女和新生儿健康)主编 2013 年第三版
[3] 《产科临床护理思维与实践》 姜梅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第一版
内容来源: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