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产妇重度肥胖合并心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合作成功救治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心内科、产科为首的多学科团队联手成功救治一名孕30+周,重度肥胖、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的孕妇,经过剖宫产手术,术后4天恢复良好出院。

重度肥胖又心衰
25岁的刘诗(化名)转入暨大附一院时体重120Kg,BMI45.17kg/m2,相当于两个正常的孕妇的体重。她因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未规律产检。
孕22周时就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日常活动均受到影响,夜间无法平躺入睡。既往患有糖尿病3年余,并发糖尿病足,也未规律治疗。
孕30+周时因病情急剧恶化由外地转诊至广州某三甲医院,并因“重度肥胖、妊娠合并重度心力衰竭”再次转诊至暨大附一院。
刘诗入院时只能端坐呼吸,下肢水肿伴有灰黑斑(糖尿病足特征),犹如大象腿,复查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全心增大,射血分数仅18-25%(正常<50%);且因肚皮肥厚,用平时使用的多普勒无法听到胎心,只能用B超监测胎心。
多学科联合救治
刘诗入院后,心内科立即启动了全院大会诊。产科李瑞满主任在评估母胎情况后表示,短期控制孕妇心衰及完成促肺成熟后需及时终止妊娠;心内科积极给予纠正心衰和抗凝治疗,保证孕妇能耐受手术;麻醉科考虑分娩前后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制订了周密的麻醉预案;新生儿科评估早产儿预后,做好随时抢救早产儿的准备;重症医学科备好ECMO为孕妇在极危重情况下提供维持生命的保障;内分泌科辅助调控血糖。
经过多学科联合诊治,刘诗入院后3天心衰得到有效控制,并为完成促胎肺成熟赢得时机。随后,刘诗在中心手术室进行全麻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因她仍无法耐受平躺手术,只能采取头高脚低进行剖宫产。术中因其腹部脂肪层厚约8厘米,需2名助手扒开悬垂的腹部才能暴露解剖层次,“深井作业”般的娩出了早产儿。
手术操作虽然困难,但因为有多学科团队联合救治,手术顺利进行。30周的早产儿体重仅1.4Kg,出生后经复苏立即转新生儿科进一步治疗。
剖宫产术后4天,刘诗就可以下床活动,无胸闷气促等不适,腹部伤口愈合良好出院。早产患儿目前已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
【记 者】 朱斌
【通讯员】李怡晓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