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援藏医生联手当地医院成功开展今年第一例剖宫产手术
3月15日晚,一阵婴儿的哭啼声从西藏林周县人民医院传出,打破了这个海拔近4000米的小县城的宁静。刚刚抵达不久的苏州市第15批援藏医疗队与县人民医院联手,为一位怀孕39周的藏族妇女成功实施了剖宫产手术,迎来了一名体重3180克的健康男婴。这也是医疗队来到林周县后与对口支援的县人民医院共同完成的第一例“苏州-林周”手术。

据了解,医疗队由苏州九龙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刘明等5名医务人员组成。3月10日,医疗队抵达拉萨,经过短暂的适应性调整,于3月14日启程来到林周县。到达目的地后,医疗队受到了林周县居民的热烈欢迎,县长更是亲自为这些来自苏州的专家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对于刘明而言,参加本次援藏医疗队实现了大学时期梦想,让她兴奋不已。尽管临行前,九龙医院贴心地准备了能够抵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等药品,不过初次入藏的刘明,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缺氧造成的头痛、失眠、浮肿、胸闷、心跳加快等情况。“氧气瓶都快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时不时就得吸上一口。”她风趣地说。
抵达林周后的第二天,刘明正式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下午4点,她一边吸着氧气,一边翻看着林周县人民医院产科的过往案例。突然,电话铃声响起,那头的急诊科医生表示,一位怀孕39周的藏族妇女出现了阵发性下腹痛。放下电话,刘明立即与医疗队队友、超声科医生吴桂花一道前去了解情况。
吴桂花首先为产妇进行了详细的产前超声检查,排除了胎儿大畸形、前置胎盘等情况。随后,刘明、吴桂花与医院妇产科的同行们一起展开了认真分析。刘明表示,产妇出现临盆征兆,考虑到其过往有子宫手术的病史,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腔内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临产后宫缩时宫腔压力更大。如果压力增大到子宫疤痕肌肉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子宫疤痕处破裂,从而增加产妇的安全风险。
据林周县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介绍,该院也曾遇到过“疤痕子宫”的情况。由于没有合适的血源,加之当地医疗技术的限制,只能将患者转送到拉萨进行救治。而从林周到拉萨,车程需要一个半小时。期间,产妇不但要继续忍受疼痛,甚至还会面临随时生产的情况。
虽然仍有明显的高原反应,但为了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刘明毅然决定让产妇留在林周,由她亲自实施手术。

踏进手术室的前一刻,刘明还在吸氧,手术过程中,她也尽量减慢自己的动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母婴的安全。虽然遭遇不少困难,但手术还是进行得十分顺利。伴随着清澈的啼哭声,一名体重6斤多的健康男婴呱呱坠地,此时距离手术开始还不到5分钟。随后,刘明又成功为新生儿实现了延迟断脐,为母婴健康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整台手术仅花费了半个小时。
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手术室外的产妇家属放下了紧缩的眉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向苏州的专家们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第二天,当他们听说刘明在严重高原反应下仍坚持顺利高效完成手术时,再次连连表示感谢。

刘明介绍,自己在苏州时已经完成过几百例“疤痕子宫”剖宫产手术,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对现场情况的掌控能力,所以这次才能顺利、高效地实施同样的手术。她同时表示,这是自己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完成的第一例剖宫产手术。“亲手迎接新生命的那一刻,我觉得任何不适都不算什么!”
据悉,刘明是九龙医院的第一位援藏医生。早在大学时期,品学兼优的她就经常听一位老师讲述去偏远地区支医的经历,在心里暗暗种下了援藏的种子。2004年大学毕业后,刘明进入九龙医院工作。在这里,每当听到特聘专家杨伟文教授分享的支援西藏的故事,“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支医”的信念就更加坚定。得知苏州市将组建第15批援藏医疗队后,刘明主动报名申请。这一决定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层层考核和筛选,她最终入选医疗队,成为了一名援藏医生。

临行前,刘明决心一定要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找准好定位,充分发挥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医疗服务工作,不辜负九龙医院的信任与培养,全力完成此次援藏任务,力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