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补充叶酸吗?谈谈叶酸与萎缩性胃炎

文 / 汉和源健康讲堂
2021-05-03 18:14

叶酸也叫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组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物质[1]。 有促进骨髓中幼细胞成熟的作用,人类如果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等。

一般正常成年人叶酸的需要量为400微克/日,怀孕期间至少800微克/日。由于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酸,必须从膳食中获取。在日常食物中,动物肝肾、蛋类、鱼类、豆类、绿叶蔬菜、水果及坚果类都含有丰富的叶酸,而最主要来源是绿叶蔬菜和水果,若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则极易造成叶酸缺乏。

关于补充叶酸

1、贫血患者,补充叶酸可用于治疗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2、H型高血压(伴有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的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 一直被认为是促进血栓形成、导致 动脉硬化的机制之一,叶酸是 HCY 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因子,补充叶酸可以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以达到预防中风、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的目的。

3、慢性萎缩信号胃炎患者,补充叶酸以改善胃黏膜萎缩及临床症状。

4、口腔溃疡和老年萎缩性舌炎患者,叶酸和VB12缺乏,会干扰舌上皮细胞的更新与生长,叶酸能够加速上皮细胞的生长和粘膜组织的修复,缩短愈合过程。

5、孕期妇女,补充叶酸可预防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孕妇对叶酸的需求量比正常人高4倍,而且怀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系统分化、胎盘形成的关键时期。

叶酸与萎缩性胃炎

叶酸是B族维生素,人体自身无法合成, 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若摄入不足, 易造成叶酸缺乏。叶酸参与嘌呤及胸腺嘧啶的合成, 叶酸可提供一碳基团,为染色体的主要构成物质, 也是蛋白质和DNA甲基化修饰所必需的, 而DNA甲基化是基因调控的主要方式。

人类的许多肿瘤生成前,往往先出现DNA甲基化异常, 某些基因的低甲基化, 导致抑癌基因变异,癌基因表达增加[2]。缺乏叶酸可以干扰尿嘧啶至胸腺嘧啶的甲基化,使尿嘧啶错误接入DNA 链上,导致DNA 链的断裂,进而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最终衍变为肿瘤[3]。叶酸缺乏可影响多个系统,消化系统可发生萎缩性胃炎、结肠炎,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结肠腺瘤等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HP 感染、十二指肠 - 胃反流、自身免疫、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该疾病发生,在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改变, 萎缩性胃炎经过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异积累过程可发展成胃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被广泛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研究证实叶酸可以逆转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而阻断胃癌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叶酸参与维护 DNA 甲基化状态,抑制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异型增生的发生及逆转已出现的异型增生[4]。 但对已经确诊为胃癌的患者,不能再使用叶酸干预,因为叶酸与DNA合成有密切关系,反而会有可能加快癌细胞的合成,使肿瘤生长加速。

结语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热烫粗糙或辛辣油腻的食物、或嗜食酒烟、忧思恼怒、情志抑郁、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邪毒内侵、久病体弱以及劳倦内伤等因素关系密切,临床常见胃气壅滞、 脾胃虚寒、脾虚失运等证型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胃镜检查发现胃液及十二指肠液反流所致的食道及胃黏膜损害越来越多,当胃肠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时,不仅增加胆汁酸盐的反流,还降低了胃窦部的清除能力,延长了空腹状态时胆汁酸盐与胃黏膜的接触间,从而加重胃黏膜的损伤,进一步引起胃黏膜萎缩,这样的黏膜损害也可能导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流行病统计调查发现,介于40-59岁的中老年最容易发生胆汁反流,且往往有胆囊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史,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甜食以及油腻的食物,遇事容易冲动、生气,这些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危险因素。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失常,郁久化热,引动胆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胆热挟胃气上逆而发病,临床上多见胆热犯胃、肝气郁滞、肝胃郁热三种证型[5]。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着改变烹饪习惯,减少食物中叶酸的流失并多摄入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菠菜、西红柿、胡萝卜、小白菜、油菜、蘑菇、豆荚等;水果:橘子、草莓、香蕉、柠檬、山楂、石榴、葡萄、猕猴桃、樱桃、梨等。天然叶酸极不稳定,易受阳光、加热等因素影响发生氧化而破坏,蔬菜贮藏时间过长、长时间烹调,叶酸流失可高达80%~90%,因此,改变一些烹饪习惯,可以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叶酸的流失,对于绿色蔬菜不建议烹煮得过烂,水果宜新鲜食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