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治,关“艾”健康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每年的12月1日被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攻克艾滋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没有研发出有效疫苗之前,防治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规范个人行为,切断其传播途径,实现对艾滋病病毒的狙杀。
预防艾滋病的3种方法科学认识艾滋病,积极预防的措施主要有预防经血液传播、预防经性传播、黄金72小时补救性预防。预防经血液传播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接受治疗时,一定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绝不共用注射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修牙、穿耳眼、纹眉、针灸或手术;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和伤口,若需处理,应戴乳胶手套;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预防经性传播首先,洁身自好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HIV的根本措施;其次,如患有性病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减少HIV感染危险;再者,进行性生活时应选择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HIV传播。黄金72小时补救性预防发生艾滋病高危暴露后,如破损手指沾染艾滋病人血液、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等,可以在72小时内使用HIV阻断药(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组合),在病毒经血液传遍全身之前将其清除,有效降低感染HIV的风险。当然,HIV阻断药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能过分依赖,关键还是在于提前预防。艾滋病四大谣言与真相谣言1: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真相:联合国发布的《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2019年约有170万新发感染者,大约每100秒就有一名20岁以下的孩子感染HIV。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全国艾滋病感染者95.8万人,死亡人数近2.1万,占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3%,居传染病死亡排名第一。谣言2: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真相:蚊虫这次被冤枉了,它的叮咬可能传播疟疾,但不会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人体时,它会注入自己的唾液,防止血液凝固,但它唾液中并没有HIV;HIV在蚊虫体内不会复制,不能生存,所以即便蚊虫喙器上沾有上次吸过的血,量也极少,不足以引起下一个被叮者感染。谣言3: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会被感染真相: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厕所、电话等不会被感染。首先,眼泪、唾液和汗液中HIV含量很少,HIV不会通过消化系统传播,一起吃饭不会被感染。另外,由于HIV的特性,一旦脱离体液和血液环境,它的存活和感染能力都会大幅下降,常温存活数小时,若使用70%的医用酒精、0.5%次氯酸钠等处理10~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所以日常接触不会被感染。谣言4:艾滋病患者只能选择做“丁克”真相:的确可通过母婴传播,传播概率在15%~45%。然而,艾滋病患者若在孕前或孕期进行及时干预,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将感染风险控制在5%以下,甚至更低,同时对胎儿发育影响甚微。年轻女性或男性被病毒感染后,仍然可以生一个健康小孩,不是只能选择做“丁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