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不“疝”,“小肠气”一定需要手术吗
医生,
我宝宝刚刚还好好的,
怎么一哭闹,
大腿根部就鼓包?
上午明明鼓了个包,
怎么晚上又不见了,
咋回事?
按我们临海人方言来讲,
这是“小肠气”。
其实,
专业术语来说,
叫“腹股沟疝”。
这是因为孩子脾气大,太爱哭的缘故引起的。
疝气真的和“气”有关的吗?
01
什么是小儿疝气?
疝气不是气,是有一部分组织“跑偏”了。
“疝”指的是,部分组织或器官离开了自己该待的地方,跑到了其他器官组织的地盘。小儿疝气和成人的疝气是不同的, 小孩疝气主要是先天性的原因引起,而成人主要是后天性的原因引起。
胎儿时期,男性睾丸是在腹腔里,随着发育,睾丸从腹腔转移到阴囊,途中可带动部分腹膜下移,随之下移的腹膜称为鞘状突。
由于部分小孩出生以后, 鞘状突没有完全闭合,形成了一个通道,腹腔的肠子或者网膜,甚至 女孩子的子宫、卵巢,都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向下移动,局部形成的包块就叫做小儿疝气,临床上以 腹股沟疝最多见。
典型症状就是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可复性包块,时有时无。包块在站立或哭闹时出现,平卧多可自行消失或用手按压后消失。
为什么哭闹得时候容易出现?因为孩子哭闹的时候,腹腔的压力增大,把腹腔里面的肠子向下挤导致的。不过前提条件是有一个未关闭的通道才能挤下来。
哪些孩子容易得疝气?
小儿疝气,是外科常见病,发病率高达0.8%~4.4%。也就是说,每100个小孩中,大概有1~4个孩子中招。
这个病还“重男轻女”, 几乎90%的患儿都是男孩。 早产儿,有9%~11%的早产儿可能会得疝气; 低体重儿,500g~750g低体重儿疝气发病率60%;
听有“经验”的老人说
“小肠气”没啥大不了的?
但事实上,
疝气急症真要命,
当心“嵌顿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每年这样的悲剧都有不少在上演。一些家长把疝气没放心上,等孩子哭闹厉害,送到医院时, 已经出现肠穿孔、卵巢坏死、睾丸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疝气急症,要当心
初发的腹股沟斜疝或者小婴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颈较细,外环口相对狭小,进入疝囊的器官容易发生嵌顿,特别是新生儿嵌顿疝无法估计嵌顿时间,肠管长时间嵌顿,不能还纳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甚至穿孔;精索或者卵巢长时间受压,导致睾丸或者卵巢的缺血坏死。
疝气如何治疗?
针对小儿疝气,基本都是建议以手术来治疗。
一岁以下婴幼儿有自愈可能,无嵌顿史者可暂不手术 ;一岁以上患儿,随着说话、站立走路,自愈可能性小,建议本阶段手术治疗。 但对于新发腹股沟斜疝或新生儿腹股沟斜疝、反复嵌顿的腹股沟斜疝,为避免疝内容物的绞窄坏死,手术不受年龄限制。
一听到手术,全家人乱套了,孩子还那么小。疝气带、外用贴这些方法是否有用?
没用!!!
小儿疝气微创手术
儿童腹股沟疝手术分为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
常规手术切口一般为1.5-2cm,需要游离精索与输精管,不能常规探查对侧。腹腔镜下手术切口 仅0.5cm, 从脐部进入,既能保证疝确切修补又能探查对侧内环口有没有闭合,解决了对侧隐性疝的可能,不需大范围游离精索输精管,手术比较彻底,创伤也小。
传统的腹腔镜手术会在腹部打2到3个孔,而单孔腹腔镜技术以创伤小、减少戳孔、不留疤痕,更好地显示了他的优势,所以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儿童疝的首选手术方式。
图为术中已消毒的脐部
选择在肚脐打孔,利用肚脐这个天然的疤痕窝,达到隐蔽疤痕的效果。在脐孔放观察镜,在不扩大脐孔切口、不增加戳孔的前提下,利用针式钳和疝针就能顺利完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图为术中脐部放置腹腔镜以及内环体表投影处进疝气针
也就是说,手术时孩子的肚脐眼上只有一个且才半指甲盖大小的孔。这样的手术不留疤痕、安全可靠、损伤最小、疼痛最轻、恢复最快。麻醉清醒后即可饮食、下床活动。
手术麻醉会影响孩子智力吗?
家里很多老人一听手术要“全麻”,又开始担心,听说麻醉会影响孩子智力,做手术不怕,怕的做完之后变傻了。
全麻是最安全、最人性化的麻醉方法。在国外,甚至拔牙和注射药物也要在全麻下进行。现代麻醉技术非常成熟,对小儿麻醉都选用代谢快速、安全有效的药物,不会对小儿智力造成影响。
专家介绍
张正敏,临海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特聘专家,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三十余年。
专业特长:擅长小儿外科手术,尤其是小儿疝气微创手术,以及包茎、包皮过长、鞘膜积液、脐疝、多指并指、斜颈、血管瘤、舌系带过短、肠套叠、阑尾炎、巨结肠、胆总管囊肿等手术。
坐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坐诊诊室:门诊二楼儿童保健科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