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文 / 成都微视点
2019-04-29 13:20

在双流,一天的生活可以这样:早上起床后,去棠湖公园或者新城的“空港中央公园”里慢慢跑几圈,打打太极 ,练练瑜伽,甚至还可以在水边吼两嗓子。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而后,再踱步到街边各色不同的肥肠粉店,要上一碗冒着热气,油辣辣、红汪汪的肥肠粉,再买一个猪肉锅盔。一口粉一口锅盔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一边是味道纯正,麻辣可口的肥肠粉,一边是酥糯可口、香气满溢的锅盔,那由口到心的滋养快乐,你一定会为自己生活在双流而感到骄傲和幸福。

这里有碗肥肠粉

引无数英雄尽前往


在双流的各个街头巷尾,散落着数不清的肥肠粉店。但要说最红火的,无不推荐白家镇(今双流西航港街道)的这碗白家高记肥肠粉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这家店有多火呢?从吃粉的大军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四川本地的,还是全国各地的同胞,甚至是国际友人,都要到这里来尝一尝这传说中的销魂味道。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许多远客,临上飞机要来顺道吃一碗;下了飞机,先打的过来嗦一碗肥肠粉。就算是第一次来的,吃了以后也要带上一包拿回去让亲友尝尝。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三层楼的粉店旁,经常停满来自全国各地的车。川A、渝B、粤C...让人眼花缭乱!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百年如一日

用心做出来的好味道


这么一碗红火的肥肠粉,来自用心的制作。早上5点,当别人还在被窝里酣睡时,做粉师傅早已起床,开始整理食材熬制大骨高汤。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早上6点,新鲜的肥肠被菜市场小哥送进店里。经过多次反复的清洗,肥肠已经没有任何杂物和异味。

处理好的肥肠需要放进开水大煮,进行二次去味。然后再和高汤一起慢慢熬煮,才能有这一大锅让人流口水的节子。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粉必须是手工打的,而打粉和穿针缝衣一样,是个技术活。纯正的苕粉,只加一些面粉和水,不能有任何其他添加物。

在缸里反复揉到恰到好处后,再捞起一坨放进大漏瓢里。一只手拿着漏瓢,一只手用力挤压,让粉流畅的流进热水中。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打粉,图片来自瞿上


打的过程中还有不停地变动位置,让粉落得均匀,不会成团散落在锅中。煮到8成熟,直接捞出放进旁边的冷水池,粉就做好了。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7点过,当所有材料准备妥当时,客人也陆陆续续到来。

用竹漏勺装上适量的粉,再加上把小绿豆芽。装好后,将竹漏勺放进沸腾的结子大骨汤里,烫个十来下,苕粉就可以起锅了。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碗里的调料是提早配好的,有芽菜、黄豆、油酥辣椒等等,十分丰富。先往配好调料的碗里,淋上两漏勺的结子大骨汤。

再将豆芽和粉倒进碗中,加上几个结子,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肥肠粉就可以上桌了。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用筷子将粉和调料和匀,香气顿时飘出。嗦一口粉,爽口细滑的感觉瞬间充满整个口腔。

再咬一口肥肠结子,软糯的肥肠混合鲜辣的汤底迸发奇妙的口感...最后一定要配上一个酥脆的锅盔,才叫一个满足巴适~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六代传承

不变的是粉的味道


这一碗巴适的味道,最远可以追溯到清朝

清光绪年间,成都南郊二十余里的白家场(现在为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由于地理环境优越,逐渐由一个乡村小店发展成一个商贩云集,热闹非凡的集镇。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图片来自瞿上


高家祖父在民间习得制粉技艺后,看准集镇的经商优势,就在白家场上那座绿荫掩映的古桥头开锅设灶,卖起了肥肠粉。

此后的岁月,在高家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下,白家桥头粉摊声名远播,四方食客纷至沓来。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从白家老桥头肥肠粉,到如今拥有三层楼房的白家高记肥肠粉。这家百年老店,经历了六代传承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42岁的高子茗和姐姐高山是白家高记肥肠粉的第五代传人。从她们记事起,就一直在与肥肠粉打交道。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下粉、熬制肥肠汤、调制佐料……制作肥肠粉的每一道工序,她们早已烂熟于心。

从看着父母做粉,到自己学会手艺接管粉店。曾经的两个小姑娘,早已经结婚生子,如今人们亲切的称呼她们为高三姐、高四姐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高子茗(中),图片来自瞿上


百年来,周遭的事物千变万化,始终不变的是这一碗肥肠粉的味道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高子茗的儿子高亚俊,前段时间从美国留学归来,选择回家接手这份事业。他也在学着,做一碗最正宗的肥肠粉。

他和母亲有着同样的信念:用心将这份祖传的手艺传下去,让喜欢吃肥肠粉的人,就算百年之后也能尝到最地道的味道

据说,双流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肥肠粉开始的......


▲高亚俊(图片来自瞿上)


现在,白家高记肥肠粉要将二楼和三楼改造成可以唱歌、喝茶休闲的地方啦。高四姐说了,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风尘仆仆的吃碗粉就走,还要耍得开心才行!空闲时间,不妨到这一家百年老店坐坐,尝尝最古老的双流味道呀~

转自:双流文化旅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