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的早产,从备孕开始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婴儿早产在我国的情况非常普遍,每100个出生的宝宝,就有7个是早产儿[5],早产对宝宝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有个常用的成语叫做"瓜熟蒂落",用在宝宝的出生问题上面一样也特别贴切。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受到的各种呵护,是外界无论如何都难以比拟的,早产儿的各器官发育尚不够健全,出生孕周越小,体重越轻,后期治疗和干预的效果就越差,所以只有具备了所有的出生条件,宝宝出世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不少人只知道宝宝早产的后果,却对宝宝早产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方式不太了解。那么常见的宝宝早产因素有哪些,怎么预防呢?
注意年龄——不大不小
虽然对各位女性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妈妈们的年龄的确是影响宝宝是否容易早产的关键因素。年纪大于40岁的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激素分泌也不如二三十岁时旺盛,宝宝在发育的时候可能得不到好的母体环境,从而造成早产。因此准备要孩子的女性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高龄产妇范畴的一定要咨询医生的建议。另外,并不是年轻就无所畏惧,小于18岁的女性最好别着急怀孕,因为你自己还是个孩子!
排除妇科疾病——健康体魄
这里特别是指子宫的问题,宝宝需要在子宫里面待九个多月的时间,在怀孕之前,有必要去检查一下自己的子宫是否有异常,有些女性有单角子宫、双子宫、子宫纵隔甚至子宫肌瘤的情况,以及伴有的子宫及发育不良或者宫腔异常等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2],极易造成宝宝"提前面世"!
有过流产或是早产经历的女性,再次怀孕时,宝宝早产的概率明显高于无早产史者[2],所以如果有这些情况,在备孕期间就要更加重视,必要的可以到医院做观察。
预防先天畸形——补充叶酸
通常来说,在孕后期的时候,如果孕妈妈身体没有相当的叶酸水平,则会有胎盘早剥的风险,并伴随早产,所以孕期补叶酸不容小觑。另外,提前服用叶酸也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重要手段,从备孕起就必须重视,开始补充叶酸。这不仅预防宝宝的出生缺陷,也可以有效降低由先天畸形引发的早产概率,让宝宝健康地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在叶酸的剂量上,《中国孕前孕期保健指南》推荐剂量为0.4mg~0.8mg,而实际上,许多孕妈妈由于不同体质原因,摄入叶酸的吸收比例有限,因此0.8mg是更有保障的剂量。爱乐维复合维生素片中含有的0.8毫克叶酸,相对于普通的0.4毫克,能提供更充分的保障,也能更快一倍有效预防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概率,4周即可达到预防神经管缺陷的阈值。
预防胎膜早破——补充维生素
胎膜早破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原因,在早产的产妇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有此并发症。正常情况下,妊娠中期以后,胎膜停止生长,到妊娠晚期胎膜变薄[2,3]。维持胎膜弹性和张力主要依靠分布于胎膜的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若孕妇膳食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胎膜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如宫内压力增加,可致胎膜破裂而引起早产[2,4]。
但是身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在为期3~6个月备孕期就应该要有所准备。平常膳食中的维生素等很难达到理想的补充效果,而且均衡性和全面性都不能得到保证,但是爱乐维复合维生素片正好可以填补这个问题的空缺。因为爱乐维复合维生素片中含有11种维生素和7种矿物质,可以满足备孕以及妊娠期的女性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有效填补膳食补充不够均衡充足的缺点。

另一半的影响——养精
说到底,宝宝是否早产的问题并不是女性完全决定的,男性也有其中的责任。如果一个宝宝从受精卵的时候便是不是健康的,那么女性的孕环境再好可能也会有早产的风险。至于受精卵的健康程度,就必然会牵涉到男性的精子是否健康的问题,所以在备孕期间,男性"养精"十分重要。
玛咖作为男性保健市场的明星,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男性精子生成的氨基酸,尤其是蛋白质和精氨酸,可帮助备孕男性改善"基本条件";淫羊藿则是我国传统的补益类药材,可以有效提升男性精力,有壮阳补肾之功效。锌元素能够提高男性的小蝌蚪质量,以给受精卵的健康、预防宝宝早产跨出重要的一步,爱乐维男士中的16mg满足成年男性一日所需,用量精准合适。爱乐维男士是集玛咖、淫羊藿、锌元素为一体,是男士专业备孕产品,为男性打造好孕"精三角"的推动剂!
宝宝"提前面世"可能并不会给家庭提前带来欢笑,从备孕期做起,防患于未然,让宝宝"瓜熟蒂落"。时近年关,各位孕妈妈和备孕的准妈妈们也可在淘宝搜索"爱乐维"和"爱乐维精力小马达"入手爱乐维女士和男士产品,为新年接上健康活泼的鼠宝宝!
参考文献
[1] 刘晓辉. 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病例分析[D]. 吉林大学, 2004.
[2] 姚天一, 张志坤. 早产的原因及高危因素[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2):66-68.
[3] 李艳;;早产发生的因素及预防[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杨光平. 孕妇缺乏维生素D易早产[J].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