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婴应豪医生:高龄且“圆润”?准妈妈要小心血栓风险了!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球每16秒就有一人患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该病。有报道,因为血栓导致的死亡已经超过艾滋病、乳腺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每年超过一千万。在中国,静脉血栓形势同样严峻,静脉血栓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但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仍然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2020年10月13日,是第七个“世界血栓日”。我们就孕产妇血栓的问题采访了一妇婴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应豪副院长,现将采访内容整理成稿与大家分享:
01
孕产妇也要防治血栓?
在孕产妇死亡率逐渐降低的社会背景下,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孕产妇是发生血栓的高风险人群,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一旦血栓形成,早诊断、早治疗则是降低血栓相关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
02
哪些原因导致孕产妇发生血栓?
除了孕期血容量增加,静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及孕产妇在妊娠末期、产褥期活动量小,且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以外。
中国孕产妇还存在独特的血栓性疾病发病风险:
(1)高龄产妇增加: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高龄产妇生育意愿不断增加。高龄妊娠是VTE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VTE风险因素亦密切相关;
(2)活动减少, 肥胖等代谢相关疾病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营养状态已经从以往的“减少饥饿期” 进入“慢性疾病期”,进食增加、运动减少导致营养过剩,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
(3)产妇 “坐月子”的风俗限制了产后活动:而运动减少与产后血栓形成有关;
(4)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增加:随着辅助生殖、试管婴儿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孕期保胎导致的运动减少、孕激素使用增多等也是VTE的风险因素。
03
孕产妇预防血栓发生应该怎么做?
对于孕产妇来说,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应贯穿整个孕产期,从产前检查开始,加强保健和管理。
所有的孕产妇均需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血栓:包括采用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肥胖、加强运动、避免脱水等。在无法有效运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被动运动、按摩、穿弹力袜等物理方法。
对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孕产妇,尤其是高龄、肥胖、长期卧床者等高危孕产妇,除了以上预防措施,在无明显禁忌的情况下,还需要根据医生建议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策略。
04
怎么判断孕产妇已经发生了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有股静脉血栓和髂静脉血栓两种:
股静脉血栓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弥漫性疼痛和肿胀,可能伴或不伴下肢红斑、皮温升高和压痛;髂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包括整条腿肿胀,伴或不伴侧腰部、下腹部、一侧臀部或背部疼痛。
肺栓塞的起病特征多种多样,从无症状到休克或猝死不等。妊娠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或咯血时,均应警惕肺栓塞。
一旦出现小腿或大腿疼痛,或伴有轻微红肿,或行走时腿部疼痛并且痛处拒按等DVT症状以及胸闷、呼吸困难等疑似PE的临床表现,孕产妇应及时就诊。
就诊后通过各项检查及时识别和诊断,血管加压超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诊断方法,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诊断方法。
05
孕产妇发生血栓应该怎么办?
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安装滤网等方法。一旦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应制动,避免按摩,以防止血栓栓子脱落,诊断后第一时间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并根据血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
当然,血栓防控中,最重要的还是血栓预防!
世界血栓日的背景和由来?
2020年10月13日,是第七个“世界血栓日”。“世界血栓日”是为纪念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而设立。
2014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宣布将他的生日——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以此感激他在“血栓形成”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并期望借此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并号召世界各地不同团体团结起来,共同面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这一沉默的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