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妈:不坐月子的我,生娃一年后怎么样了?

文 / 年糕妈妈
2020-12-27 18:09

跟大家说个真事儿。

那天我在写字楼的电梯里,听到一个孕妇在和身边的人抱怨:好想喝咖啡,做梦都想喝。

我不认识她,但忍不住去搭了个话:如果你原来就有喝咖啡的习惯,少量喝一点解解馋没事的,我怀孕的时候就会喝低咖啡因的。

这个准妈妈并没有因为我的话而放松,反而皱紧眉头说:不,我怀孕了就没喝过,一杯也没喝过。

看得出,她并不相信我。

哪怕做梦都想喝,她大概也会这样意志坚定地、一杯也不喝地,度过她的孕期和哺乳期。

我理解她。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只要有哪怕一点点伤害孩子的可能,她也宁愿自己忍耐。

但是,要顺利度过孕期,生下健康的宝宝,就只能这样忍耐吗?

还有一个事儿,发生在我一个很亲近的朋友身上。
她不久前当妈,我去看她和宝宝,结果她拉着我哭诉:“我怎么也没想到,不让我打无痛的居然是我亲妈。”原来,她顺产的时候痛到昏死,但她亲妈拦着不让打无痛分娩针。她说自己生完孩子感觉半条命都没了,躺了半个月才缓过来一点。我理解老人的固执。“生孩子哪有不疼的”,这对老人来说,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也理解朋友的委屈。明明可以不疼,明明打无痛是让产妇和孩子都更好的选择,为什么非要让她遭这么大罪?

“ 孩子 3 个月的时候出现血管瘤,所有亲戚都说是因为我在孕期吃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要不就是因为我用了洗面奶”;

“我现在怀孕 5 个月,很想去游泳,家人叫我别作了。自己跑去游泳馆,结果人家怕我碰瓷不让进”;

“怀孕时是夏天,想喝个绿豆汤都不被允许,说是绿豆汤寒凉,会导致流产……”

2

在回复大家问题、做科普的过程里,我发现,从孕期到底能吃什么、做什么,到怎么生孩子、如何做月子,束缚妈妈们的错误观念、盲目标准,实在太多了。

直到去年,我怀上了二胎发糕后,一直在微博上分享自己是如何度过孕期的,我希望能变成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示范给大家看:

孕妇可以用更科学、更自由的方式度过孕期,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开心的同时,生下健康宝宝。

于是,在很多人眼里,我成了一个“挑战常识”的孕妇。

我去买咖啡,即使只是买的低因咖啡,店员也要一再提醒:孕妇不能喝咖啡吧?

我去游泳池,要接受全场人的目光检阅,每次都有陌生人问:肚子这么大怎么还来游泳?

△孕晚期坚持去游泳

“什么,孕妇可以吃冰淇淋吗?”

“怀孕了怎么不胖?”

“你还能化妆吗?你怎么还穿有跟的皮鞋?”

这些来自大家或关心、或好奇、或担忧的询问,几乎伴随了我整个孕期。我也真正认识到,对于生育这件事,我们看得太重却知道得太少,不说老一辈,大部分年轻人也仍然缺乏必要的孕产观普及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是时候打破这些限制了,关于怀孕生孩子这件事,可以有更少束缚、更多可能性。

3

于是,在发糕出生后,我慢慢地把这些故事、想法和干货知识点变成了一本书——

这一年过得真的很不容易,往往是在拍摄等待的间隙,在两个孩子都睡着后的晚上,我一遍遍地打开这个书稿;在出差的车上、飞机上,反复琢磨修改方案。

我常说,写一本书,就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过程,从电脑里的大纲、文档,到真正变成一本拿在手上的作品,这个过程的漫长和辛苦,还真跟生一个孩子差不多。

我的初心,其实很简单,怀孕生孩子的过程对一个女性来说已经够不容易了,我希望帮助大家打破观念限制,普及正确知识。

而这些正确知识的普及,才关乎到一个女性能不能用更简单、更愉快,也更健康和科学的方式当妈妈。

如果你和身边的朋友有备孕的计划,或者正在孕期中,我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份礼物,在这个特殊阶段陪伴你,带来更多自由和勇气。

希望大家不用再付出不必要的忍耐和牺牲,也不要让盲目的标准绑架了妈妈本来可以有的选择。

4

回到我朋友那个关于无痛分娩的问题。

在新书的封面上,我写了一句话:

生孩子,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这是我亲身体验过无痛分娩后,最真实的感受。

无痛分娩并不可怕,也不影响产程,反而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更有好处。

我看过一份试点医院的产妇数据报告,这些医院开展无痛分娩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新生儿的7天死亡率和使用产钳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只是,发糕出生后,当我近乎亢奋地向每个来看我朋友介绍无痛分娩的好处时,他们都会问:

那你生年糕时怎么没打?

答案是,当时我生年糕的医院根本就没有这个选项!

观念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在这几年间不断发生。我越来越相信,在生育这件事上,我们整个社会一定会向着更文明、更人性,让妈妈们更有尊严、感受更好的方式前进。

希望我的这本书,也能起到一点点微小的作用。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