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阴影下的悲剧:为了生儿子,父母不惜制造“阴阳人”
编辑:张大猫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我一直以为我国“重男轻女”的情况有了好转,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年轻的父母依然存在这种思想,甚至为了生男孩无所不用其极,还会使用一些残忍的手段。
为了生男孩,丈夫不惜给妻子“下药”昨天群里聊天,聊到了重男轻女的话题,这一聊不要紧,我算是发现了新大陆。有些人不再满足于验血分辨性别,居然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干预”胎儿的性别,比如使用“转胎丸”。

兜宝妈有个同学,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情结。她跟兜宝妈前后脚怀的孕,孕期聊天的时候兜宝妈就发现了不对劲,同学话里话外似乎都在透露她怀的是个儿子。
最初兜宝妈以为她违法鉴别了胎儿性别,但同学的一句话却让她更加疑惑,“根本不用什么检测,我怎样都能保证自己生的娃是男孩。”

同学分娩之后,生下的果然是男孩,虽然兜宝妈并不重男轻女,但还是恭喜了对方,毕竟同学如愿以偿了。
可不久之后,兜宝妈从同学群里得到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那个重男轻女同学的儿子,身体发育出现了异常,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

经过各大医院的检查最终确定,这个“儿子”虽然看着像男孩,但本身的染色体确是女性,换句话说,这个是妥妥的女孩。现在这个状态是出现了外生殖器发育畸形。成了“阴阳人”。
最后,两口子终于承认了,原来同学当初之所以那么笃定的说自己生的是男孩,其实是因为服用了“转胎丸”。
真有能“女翻男”的“转胎丸”?所谓能让“女翻男”的“转胎丸”,实际上跟毒药无异,这种私下售卖的小药丸根本不是什么药物,就是超大剂量的雄激素。

孕期孕妇服用这种东西,会让胎儿在生殖器发育的关键期引发畸变,导致女性胎儿的外生殖器出现不同程度的男性特征。
但事实上,胎儿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这种激素根本没法影响染色体发生改变,因此女孩还是女孩,只是看起来像男孩,到最后只能是引发两性畸形。

另外,这种激素对孕妈的身体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还有致命的风险。换句话说,所谓的“转胎丸”根本就是骗局,或者说是一种毒药。因此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别因一时冲动毁了自己也毁了孩子。
本来觉得科技和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但没想到的是,现在更多的年轻父母却依然对孩子的性别如此执着。
我国目前“重男轻女”的思想日益严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00后男女比例失衡状态最为严重。达到了118:100。10后男女比例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15.24:100,比起全国的男女比例104:100还高出10多个点。

仔细想想,这还真不是夸张,现在很多幼儿园里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甚至有的班级比例能达到3:1或者4:1。
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除了客观的社会因素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父母。我们在文章或者论坛下面的留言里经常会看到“接男宝”、“女翻男”等字眼,这还是一些比较胆小的孕妈,至于胆大的,干脆选择非法鉴定,不是男孩就流了,直到生出男孩为止。

从这些疯狂的举动背后不难看出,重男轻女的父母对男孩到底有多么执着。
“重男轻女”的原因到底是啥?作为传递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传递至今,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养儿防老
这是大部分重男轻女家庭的主要认知,在他们眼里,养儿才能防老,女孩终究只是“赔钱货”,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才能养老送终。

但诸多事实证明,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往往都会悲剧,不孝子太多最后还是靠女儿来养老。
2)根深蒂固的思想
还有些人“重男轻女”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老辈人存在所谓“延续”香火的思想,孩子从小被耳濡目染,长大结婚之后自然也存在这种想法,一代传一代,自然就继续“重男轻女”了。

3)女性思想也深受毒害
这一点才是最悲剧的,很多女性深受“重男轻女”思想的毒害,最后自己也成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牺牲品,“母凭子贵”成了她们的向往,生了儿子能让自己的“地位”提高,因此母亲一旦重男轻女,比父亲来的还要残酷。

4)来自舆论的压力
还有些人之所以“重男轻女”其实是舆论压力造成的。“没有男孩我就抬不起头!”“没有儿子别人都会瞧不起我!”存在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在少数,类似的舆论也确实存在。最终导致了年轻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
锦鲤妈咪爱叨叨
后来听兜宝妈说,她那个同学退出了同学群,删除了所有人的联系方式。在朋友圈里再也看不到她晒“儿子”了,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重男轻女”到最后,孩子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