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不生,敢与不敢,“年糕妈妈”抛出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文 / 钱江晚报
2021-03-08 18:12

3月6日下午,单向空间钱报读书会现场。一场年糕妈妈的新书《你的人生不该为怀孕让步》的钱报读书会,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在旧习俗旧观念与新生活方式新人生态度之间,在年糕妈妈与在场的80后90后之间,来了一次火花四溅的碰撞。

下午2点,钱报读书会开始,现场已经坐满了读者朋友。主持人先做了一个调查,请80后和90后读者们举个手,结果发现,现场上百名读者中,80后和90后是前来倾听年糕妈妈“生娃经”的主力军。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女士的身边,坐着一位男士。

更有几位妈妈,是带着小小的孩子一起来的。分享会过程中,响起了几声婴儿的啼哭,年糕妈妈李丹阳关注到那位小个子的母亲,赶紧起身去将孩子哄睡熟,又悄悄地来到了现场。年糕妈妈为这位特别注重细节的妈妈点了赞。

来参加这场分享会的,有怀着6个月身孕的二胎妈妈,有年迈的老人,看起来应该是奶奶级别的。有认为自己的未来不排斥成为单身妈妈的年轻女孩,有未婚未育带着亲子关系困惑的中年女性。还有准备好了当父亲的年轻男生。

是什么,让他们都会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冷雨天,从四面八方赶来倾听一场《你的人生不该为怀孕让步》的钱报读书会呢?

因为生育这件事,我们看得太重,却知道得太少。付出太多,却选择太少。

因为曾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当妈意味着要隐忍,牺牲,和被限制。

因为生与不生,生一个还是生两个,都是问题。这不仅仅是当事女性一个人的问题,还是她所在家庭全家人的大问题。

因为她们迷茫。迷茫的是,她们看不清,生育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分水岭。

而年糕妈妈,以自己二胎妈妈的身份,和一个光彩照人的职场女性的身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破禁锢的生育样本。

周六下午,年糕妈妈的亲友团也来到了现场。而心理畅销书作家、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和另一位妈妈、磨铁图书的副总编辑何寅的现身说法,也将这场分享会推向了更热烈的讨论氛围之中。

【在杭州,月薪多少你才敢生孩子】

辛丑年前后,我们浏览社交媒体,会发现最近被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正在发生断崖式下降,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而人口红利的时代,眼看着就要终结。

另一个场景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种感叹:90后、95后已经不敢生孩子了。这一代新人被贴上的各种标签中,又多了恐婚、恐育两项。

这样讨论的背后,有来自经济、社会、性别、传统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压力,也有各种女性生育实例里,所呈现出来的巨大艰辛和痛楚。

这些艰辛和痛楚包括:生了孩子后,可能面临的职场危机,女性自我发展的阻碍。家庭经济方面带来的压力。孩子爸爸的不给力,所谓“丧偶式育儿”,还有生育给女性自身带来的不可逆的影响:身材、容颜和改变,以及必需自我承受的生孩子所经历的疼痛。

每一桩,每一件,都可能让一个女性退缩。

而在当天的现场互动中,两位年轻读者对“在杭州,月薪多少你才敢生孩子”这个问题的两极分化的回答,或许也可以看出90后这一代年轻人的一些人生态度。

一位90后男生回答,其实生孩子与你有多少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心里准备好了,那就可以生。

一位90后女生回答,从她个人的消费水平,她认为需要达到月薪5万元,她才敢生孩子。

那么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吗?你,真的难以承受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吗?

而现实中,好妈妈的身份,与你到底是富妈妈还是穷妈妈,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三八节前,在这场钱报读书会中,年糕妈妈将自己的二胎妈妈的人生逆袭样本,端到了所有持有问号的朋友们面对。

年糕妈妈李丹阳,如何是一位旗下有几百名员工的公司老板。而她的人生开挂,恰恰是从成为母亲之后开始的。

年糕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在 2014 年出生。那时糕妈 29 岁,是一个企业小职员,一个从小按照好孩子的定义和标准长大的女孩,读书、恋爱、工作、结婚,然后就把全部心思放在备孕上。

在这个毫无悬念的剧本里,她度过了皇后般的十个月。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常常让我感受到一种掺杂着压力的幸福。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大量阅读孕产、育儿类图书和论文,学着用科学正确的方式照顾自己和孩子,这成了她全新人生的起点。

年糕出生后不久,李丹阳注册了一个叫作“年糕妈妈”的微信公众号,试着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妈妈。到现在,因为大家的厚爱,“年糕妈妈”的全媒体平台用户已经超过了三千万。

作为公号主,她每天都在解答关于孕产、育儿的各种问题,也因此看到了更多的生育观样本,看到了其中的冲突、混乱和所蕴藏着的改变的可能。甚至我自己的两次生育过程,也因为生活境遇和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2019 年,创业第五个年头,年糕妈妈同时收到了两份礼物 :顶级商学院湖畔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验孕棒上的两条杠。第二个宝宝还在肚子里,就拥有了自己的小名——发糕。

而这一次,“百无禁忌”的糕妈,成了大家眼里“挑战常识”的孕妇。

糕妈以种种在人们看起来特别新潮的“新孕妇生活方式”,一次次地挑战着人们认为的“孕妇禁忌”,并且告诉所有投向自己的怀疑的目光们:“我很好”。

她挺着大肚子,去湖畔大学上课,完成了学业。怀孕,并不是人生退缩回家庭的代名词。

她发现,对于生育这件事,人们看得太重却知道得太少,哪怕是受过最好教育的群体,也仍然缺乏必要的孕产观普及。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很多害怕生育会影响自己事业的女性朋友们证明了,怀孕不代表放弃身材,也不代表事业要停滞。

糕妈和年糕。

【女性可以选择,全职妈妈或职场妈妈】

年糕妈妈认为,那些人们信奉的关于怀孕的规则、条款,不管是愚昧落后的,还是无伤大雅的,都让妈妈们的生活变得充满限制。而在我们身边,往往是自己的亲人,婆婆妈妈们,更热衷于灌输这种种限制。

是时候以一种更科学的,更现代的精神,对那些莫名其妙又根深蒂固的传统说“不”了。

就像现场嘉宾何寅说的,如果我们很多女性早一点知道,其实你并不需要为缺少了母乳喂养而内疚,而自卑,如果我们早一点知道,无论哪种喂养,只要孩子摄取的营养足够就好,那么,我们就可以招起头来勇敢地说:我不是坏妈妈,或不称职的妈妈。

学医出身的年糕妈妈说,我们的母性并不单纯是天然或本性所致,它还是社会、文化、规则共同塑造的结果。

所以她说她写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孕期故事分享,也不是干巴巴的工具书,她希望这本书是能陪伴你孕期和产后这个特殊阶段、给你勇气和支持的一本案头读物。

它会告诉你 :怀孕生子固然是人生大事,你的身体和生活都会面临不可逆转的改变,但它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为母不必非要刚,生孩子也不必非要痛到死去活来。老一辈观念中的“牺牲”,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浪费,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顺便生个孩子。

年糕妈妈说,其实生娃并不难,女性也完全不必因为“妈妈”的身份而让渡自己的人生权利。生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的牺牲和束缚,不需要盲从“好妈妈”的规则。你只需要去了解它,然后选择真正适合自己、舒服的方式。妈妈的人生,可以从怀孕开始,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

在201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家庭孕育方式报告中,一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90后年轻妈妈不上班的比例达到了79%,而95后全职妈妈的比例竟然达到了82%。

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夸张?

妈妈你真好看。

关于“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年糕妈妈在书中,专门花了两个章节来表达她自己的观点。

其实年糕妈妈在新书分享会上,反复强调了一点,每一个幸福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好的“合伙人”。

所谓好的“合伙人”,是指孩子的爸爸。如今在发达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亲们参与到带娃主力军中来。年糕妈妈说,西方家庭很少家里用保姆的,哪怕是比尔-盖茨,每周也有接送孩子的任务。

是时候爸爸们在养娃的家庭中,往前再进一个身位了。

年糕妈妈也希望,选择当全职妈妈还是当职场妈妈,都是一种选择,无所谓先进落后,好与坏,只要是发乎自己的内心就好。

糕妈提供了一个数据。有个美国人专门算过老婆全职在家的劳动工资,包括采购、清洁、做饭、老公的工作助理等,如果按市场化的价格折算,大概是7万美元一年,约合人民币49万,相当于月薪4万元。

但糕妈也提到,做全职妈妈,不管是寄托了你自己人生理想的选择,还是无奈之下的妥协,做出这个决定时,你应该先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支持。比如,让家人认可全职妈妈也是一份工作,而不是男人口中的“我养的你”。糕妈也提醒想回归家庭的女性们,你在做回归家庭的决定前,也该充分考虑到“回家”之后难以消解的负面部分,比如妈妈放弃事业上升通道和收入,缺乏社交的孤独感,被家务淹没的无意义感等等,绝大部分只能由女性独自承受。

年糕妈妈说,“兼顾”两个字,时常是职场妈妈的魔咒。“如果你选择留在职场,我建议你先把这两个字从你的字典里拿掉,然后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来找到内心的平衡。

她笑称:一个职场妈妈每天出门上班,常常背着三个包:一个公文包,一个背奶包,还有一个包叫内疚包。

但既为职场妈妈,我们是否还要没完没了地沉浸在“我还是个好妈妈吗”的自我责问之中?

在充斥着对能够兼顾的全能妈妈的歌颂的社会氛围中,在妈妈们普遍要在职场上完“第一轮班”,再回家“上第二轮班”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是否要被“每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的情绪煽动?

年糕妈妈对女性朋友们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职场上更进取,有更大的辗转腾挪的空间和自由,如果你的步伐不想被妈妈这个角色拖住,那么,让家里的男人承担起责任来。

在年糕妈妈看来,所有已经被写好的人生剧本,都可以被推翻。她的人生剧本,被重重地改写了两次:一次,是学医7年而不当医生,重新选择职业。第二次,本想当个好妻子好妈妈,结果却成了带着两个孩子的职场女强人。

这是年糕妈妈的答案,那么,在这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你的答应又是什么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