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呀!都放开三胎政策了,可我一个还没生出来

文 / 舍娥聊育儿经验
2021-07-09 18:10

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 妇科门诊信息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18:00

需提前电话预约:4008-919191

今天在门诊接待了一位36岁的女性,一进门,还没等我开口问,她就急着倾诉起来:

“医生,你说啊,这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国家发布了三胎政策,我是特别想为国家做贡献。可我这结婚都7年了,一个孩子还没生出来!我这都快奔40岁的人了……”

于是,我问她:“您到底是不想生,还是想生但还没怀上过呢?”

图片来源:bigstock

“我哪是不想生呀,我特别喜欢孩子,巴不得生几个。” 她说,“我能怀上,但就是总胚胎停育。跑了好几家医院,也看了不少医生,花了不少钱,现在弄得我都不敢怀孕了!”

我这才知道,这位患者生不出来的原因是“复发性流产”。

什么是复发性流产?

顾名思义,复发性流产就是多次怀孕,但都不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宝贝,在妊娠的某个时间段就自然流掉了。

准确定义:女性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不同国家对流产次数、流产时妊娠周数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仍把自然流产大于等于3次,妊娠小于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的临床妊娠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

2009年,辅助生殖技术国际监测委员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连续2次及以上的在妊娠20周前的胎儿丢失”为复发性流产。这是因为连续2次流产后的复发率与3次的相近。

图片来源:bigstock

按照是否有过正常分娩来分:

●原发性复发性流产:即从未有过活婴出生的流产;

● 继发性复发性流产:即有过正常分娩史,但后续多次怀孕没有活婴出生。

按照流产时间来分:

● 早期复发性流产:即妊娠小于12周;

●晚期复发性流产:即大于等于12周。

对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多数流产发生在妊娠8周以内,部分发生在12周以内,少数发生在大于12周。而且随着妊娠丢失次数的增加以及妇女年龄的增长,流产的风险逐渐增高。

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

1.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或一方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

2. 生殖道解剖异常:纵隔子宫、双子宫、双角子宫、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

3. 内分泌因素: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未控制好的糖尿病、高泌乳素血症;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巧克力囊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图片来源:bigstock

5. 免疫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和同种免疫;

6. 血栓前状态:也称为易栓症;

7. 感染因素;

8. 不明原因因素;

9. 男性因素;

10. 环境因素:营养缺乏、肥胖、不良嗜好、噪音、酒精、接触有毒有害物等。

复发性流产的检查和诊断

由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所以检查要从上述的可能病因查起。

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夫妻染色体检查、流产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B超、输卵管造影、宫腔镜、腹腔镜、宫颈机能不全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性激素六项测定、抗苗勒氏管激素测定(AMH)、血糖及胰岛素测定、甲状腺激素测定、子宫内膜活检、感染因素检查、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测定、自身抗体检查、生殖系统自身抗体检查、封闭抗体检查、淋巴细胞检查、细胞因子检查。

图片来源:bigstock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方法

由于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因此治疗要根据以上检查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治疗。

有时复发性流产无法发现具体的原因,则按照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来对待,大多数与免疫因素有关。

针对薄型子宫内膜或宫腔粘连手术后的治疗,近年来也有新的进展。比如干细胞的治疗、富血小板血浆(PRP)宫腔灌注治疗、盆腔低频电刺激治疗等。

图片来源:bigstock

随着科学、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相信广大有生育要求的夫妻一定能够跟上三胎政策的步伐,生出健康的宝宝!

王蕊

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

妇产科医生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教授

◆ 王医生1987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1993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医学部)获得妇产科硕士学位,之后于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王医生还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 在加入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之前,王医生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工作。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王医生拥有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在生殖内分泌疾病(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月经异常、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症、绝经期综合征等)、生殖外科微创手术(输卵管堵塞、盆腔粘连、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畸形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尿失禁、器官脱垂、腹直肌分离、耻骨联合分离、腰背部疼痛、形体异常等)及女性私密整形、宫颈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

◆ 王医生曾主持并参与国家科技攀登计划、卫生部、北京市卫计委、首都医科大学、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欧盟第七框架合作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妇产科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等著名医学期刊发表过几十篇学术文章。并曾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 王医生是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理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分会理事、世界血管联盟妇产血管多学科综合干预专委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理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民营医疗机构专家联盟学组副组长、《国际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特约审稿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