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中学生体验模拟分娩:为何“养儿方知父母恩”会被误读?

有媒体报道,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某中学集结400名中学生,与当地医院举办“致敬母爱”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模拟体验“分娩疼痛”,让孩子感受母亲的生育之痛。最终,促使孩子理解母亲的辛劳,促成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
就事论事,这样的主题活动,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让中学生体验母亲的“分娩之痛”,就真的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母亲的生育之苦吗?这显然是一种“想象出来的逻辑关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实验”。过去,我们常强调,“养儿方知父母恩”,其实更多强调养育的过程。
甚至,作为个体来讲,大多数人既然已经成为父母,就说明在既定的人性尺度上,是相对成熟的。而作为中学生,无论是从对生活的感受力,还是从对生活的理解力,都实际上严重不足。说到底,成年人的世界和未成年人的世界,本就隔着很多鸿沟。
所以,即便仪器能做到疼痛上的级别同步,但却很难将母亲的感受和孩子们的感受打通。因此,从主题活动的根本效果上看,其实就是一次“初级生理课”。因为,我们从视频中所看到的氛围,分明看起来很尴尬,甚至略带笑场。
当然,这样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积极意义,其实也不太好评定。但是,我们可以确切的是,通过模拟分娩之痛,来打通孩子和母亲的互动艰涩,这其实想的有些过于简单。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如果能通过分娩的痛苦而感受到母亲的辛苦,那么所谓“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就会变得再简单不过。
只可惜,这一切想象都是成年人给未成年人设定的游戏,本质上还是成年人在感受成年人,而孩子们只是配合完成一场游戏而已。尤其,我们会发现,国内很多关于女性的节日,到最后都会变成“感恩节”,表面上来看,好像很好的事情。可事实上,对于女性来讲,最需要的是“尊重”,而非“戴高帽”。
女性的生育之痛,是客观存在的事情,人们主动的去敬畏和理解这很好,但是,比起这种具体行为上的感同身受,梗为重要的是“性别尊重”。只可惜,很多时候,普遍的语境中,“性别尊重”的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尤其关乎亲情的链条中,总会被理所当然给淹没。
可事实上,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所处的关系中,没什么绝对性的“理所当然”。父母把孩子养大,其实父母本身也得到一种回馈和体验。只是,在普遍的养育视角中,人们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单向性付出。这就导致,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总会把内心的苦楚,完全发泄在孩子身上。
因此,我们也会看到,有很多孩子从小的负疚感就很强。并且,有不少孩子笃定,自己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对不起父母的恩情,这种较为双向压抑的亲子关系,着实显得很悲剧。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样的亲子关系,却是普遍的,甚至还较为主流。
坦白讲,“养儿方知父母恩”,本质上强调的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简单指生育时的阵痛。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需要帮扶的很多,只有孩子真正成熟后,才能有所体会。并且,在结婚生子后,可能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400名中学生体验模拟分娩”,显然就是一种“活动”,至于主题本身,或许根本没在线。
近些年,类似看起来“尊重女性”的主题活动,此起彼伏。但是,基本上都是“有形无神”。并且,很多主题活动,都是外部视角,而非女性本身的视角,这就导致,尊重的获得都看起来都较为被动。甚至,就“400名中学生体验模拟分娩”事件,所体现出来的,也是外部视角。
本意上的“亲子互动”,其实并没有互动起来。我们可预见的结果是,孩子们在体验完模拟分娩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母亲生育自己时的感受。可事实上,比起这些,可能“十月怀胎”,持续的养育,更为显得不易,但是作为好的父母,往往也能巧妙的获得感受上的平衡,而非依赖孩子的反馈进行慰藉。
对于“孝顺”,其实本身的内涵还是尊重。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肯定对自己的父母差不了,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人品自然好不在哪里去。所以,很多人在交友的标准里,往往会用“孝顺”作为衡量尺度。虽然看起来有些扭曲,但是却能讲通。
只是,就现实的观感而言,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孩子对父母,能做到互相尊重的家庭,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互动都显得很艰涩,是因为,在亲情建立时,根本就没有将尊重作为基质注入,所以但凡个体边界形成后,自然就会彼此对抗。
所以,比起“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循环式感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只有如此,“孝顺”才会变得发自内心,而非道德裹挟。至于“400名中学生体验模拟分娩”,这终究是一场节日游戏。或许,若干年后,等孩子们真正成为父母后,他(她)们就会更加觉得这种活动的意义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