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守护母胎的安全与舒适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科普宣传组作品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但是在剧烈的产痛面前,很多孕妈妈却望而生畏。解除多年来妇女身上产痛的“枷锁”,是一代代麻醉医生奋斗的目标。从20世纪60年代的尝试,到80年代的小范围使用,再到2001年的大规模开展,麻醉医生对于推广分娩镇痛不遗余力。分娩镇痛技术减轻了孕妈妈们临产时的痛苦,麻醉医生也见证和分享了妈妈们迎接新生命时的喜悦和幸福。
1
生理性疼痛——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吗?
在第一产程中,分娩疼痛来源于子宫收缩和宫颈的扩张。随着胎儿进入产道,压迫盆底,母亲会阴及阴道的扩张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觉。有超过50%的准妈妈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其中20%觉得痛不欲生。
这种生理性的疼痛,是临产的一种信号,有助于医生判断产程的进展。但是,它也会增加产妇能量的消耗,给接下来的分娩带来焦虑和恐惧。有些备受产痛煎熬的准妈妈,由于哭喊还会引起过度通气、低氧血症或是恶心呕吐。这不但给母体造成损伤,也会进一步引起胎儿缺氧,甚至造成胎儿窘迫。
2
什么是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的技术有很多,但椎管内镇痛因其对母婴安全性高、镇痛效果确切,是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镇痛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埋置的软管,将药物注射到椎管内,阻断来自子宫的感觉神经,从第一站阻断痛觉的传入,减少宫缩带来的疼痛。
分娩镇痛不仅有效减轻疼痛,还能在需要中转剖宫产时提供快捷、良好的麻醉效果。
3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分娩镇痛呢?
进入产程后,只要产妇提出接受分娩镇痛的要求,经过产科和麻醉科医生评估,没有相关的禁忌证,在产程的任何阶段均可以开始实施分娩镇痛。
随着产妇对无痛需求的提高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通力合作,致力于为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全产程镇痛。
4
分娩镇痛就是“一针麻醉,全程无痛”吗?
椎管内分娩镇痛在首次给药20分钟左右,大部分产妇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但并不是绝对的“无痛”。产妇仍保留子宫收缩的感觉,且下肢活动不受影响。这样在分娩时,产妇能恰到好处地配合助产士用力。
每个产妇的产程时长不同,打针的时机不同,一次给药并不能满足全产程镇痛。但麻醉医生会为产妇佩戴一个电子镇痛泵,镇痛泵持续自动给药,直至分娩结束。产妇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控追加药物。无论休息、吃饭、检查或是分娩,都可以随身携带镇痛泵,保证全程镇痛效果。
5
产程病情千变万化,无线监护“贴心管家”
产程中孕妈妈和胎儿的病情千变万化,很多准妈妈担心因为使用了分娩镇痛,影响顺产。实际上,分娩镇痛不仅降低了剖宫产率,而且随着配方的优化,麻醉因素对产程延长的影响概率也在大幅度降低。
近年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率先使用的分娩镇痛远程监护系统。镇痛泵上的无线发射器,会实时将使用信息传输给麻醉医生。当出现了产妇频繁自控给药、镇痛中断等情况时,系统会自动示警。医生将犹如神兵天降,分析产程是否出现特殊情况导致产妇疼痛加重,或者进行合理宣教。尤其在疫情防控新要求下,即使没有家属的陪伴,“贴心管家”依旧让你高枕无忧。在科技的加持下,医护团队将大展拳脚,为产妇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分娩镇痛服务。
科室介绍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始建于1915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北大医院麻醉科在1951年由中国现代麻醉学创始人之一谢荣教授创办,作为中国麻醉学科的发源地,走出了谢荣、吴新民两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为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建设和麻醉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关注麻醉相关的患者预后,逐步实现从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方向转变。
1963年,我院麻醉科张光波教授成为中国分娩镇痛事业的开拓者,此后在分娩镇痛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1年起,我院率先在国内规模化开展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至今已完成分娩镇痛逾三万例,在受到广大产妇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2002年至今,麻醉科联合妇产科成功开设“全国分娩镇痛短期学习班”100余期,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余名麻醉科、产科医师及助产士,为我国分娩镇痛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彰显了老牌资深教学医院的实力和水平。由于我院在分娩镇痛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015年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授予“全国首批优秀产科麻醉培训基地”称号,2021年又被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授予“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优秀基地”。
本科室建制齐全,几乎涵盖了包括临床麻醉(手术室内外麻醉)、评估门诊、急救复苏、疼痛诊疗在内的麻醉学科的全部内容,年手术量达到40000余例。手术种类多样化、麻醉方法齐全、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临床资源保障。可以胜任大量高难度手术及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在业内逐步形成了高龄及危重症患者麻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