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好处(二)
二、对母亲的好处
1.促进母亲乳汁分泌。婴儿频繁有效的吸吮是促进母亲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母亲尽早下奶,也能有效预防母亲乳胀、乳腺炎等的发生。

2.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产后1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可增强子宫收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时体内释放出的缩宫素能加强子宫收缩,减少母亲产后出血,其作用与注射缩宫素的效果相似。母乳喂养还可使子官更快地恢复到产前状态。

3.有助于产后体重下降,促进体形恢复。母乳喂养每天可使母亲多消耗大于500kcal热量,从而使母亲发生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概率更低。研究表明,持续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时,其降低体重的效果最明显。

4.母乳喂养具有生育调节的作用。纯母乳喂养可推迟大多数母亲正常卵巢周期及生育能力的恢复,从而在整体上延长生育间隔。进行频繁的纯母乳喂养的妇女,在月经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产后6个月内再次怀孕的可能性低于2%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继续母乳喂养至第2年,可使生育间隔延长到1年。延长生育间隔可能是婴儿死亡率下降的一个相关因素。此外,闭经也有利于母亲补充铁储存量并纠正贫血。

5.预防癌症的发生。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发病风险。研究显示,在女性整个育龄期间如果坚持母乳喂养6~24个月,乳腺癌的患病率会下降1%~25%。另有研究示,20岁以前母乳喂养史超过6个月的妇女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减低,20岁以上母乳喂养史在3~6个月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也低于无任何母乳喂养史的妇女。此外,卵巢癌患病风险随着排卵频率增加而增加,那么母乳喂养期间停止排卵也可能是卵巢癌的一个保护因素。

6.母乳喂养促进心理健康。母乳喂养的过程为母亲创造了一段安静的时光,培养了与婴儿的感情联系。婴儿的吸吮会刺激母亲的身体分泌催乳素,这种激素可促进乳汁分泌,并能使哺乳期妇女的情绪更加平静。研究数据显示哺乳产妇的类固醇激素减少。应激激素的迟钝反应能减少母亲的应激反应,可能是对产褥期应激的协调和适应机制。缩宫素也通过多巴胺调节通路使产妇对痛觉的感知度下降。

7.对骨密度的影响:哺乳期母亲的骨密度会降低(约5%),但断奶后正常,说明哺乳过程能促进骨骼的再矿化,而骨骼的再矿化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母乳喂养并不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事实上,一项研究表明,股骨骨折的发生率随着母乳喂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提示去矿物质和补充矿物质的周期性重复可能使骨强度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