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产后抑郁性情大变,老公如此做法,才算真的疼老婆

文 / 梵恩诗凯丽老师
2019-09-02 17:01

“产后沮丧”是一种短暂的抑郁,发病率约为50%~70%,产妇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哭、情绪低落、感觉孤独、不愿与外界接触、焦虑、疲劳、易忘、失眠、对新生儿漠不关心等;

“产后抑郁”发病率为5%~25%,比产后沮丧持续时间长,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周,患者主要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自罪、自责、担心自己及婴儿受到伤害,重者可有伤害自己或婴儿的行为。

产后沮丧发病率约为50%~70%

导致产后抑郁的因素

1.心理因素: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90%产妇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分娩时的疼痛,是否能顺利分娩,分娩过程中母儿是否安全,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等担忧。另外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的角色不适应,有关照料婴儿的一切事要从头学起,对产妇造成压力,导致情绪紊乱,形成心理障碍。

2.生理因素:产时产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手术产是产后心理障碍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造成心理不平衡,从而诱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3. 社会因素:接触过死胎死产婴儿的孕妇易产生精神伤害,曾经历了不良产史的产妇往往是精神高度紧张,是产后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

4.家庭因素:产后母体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发生,此时的产妇非常在乎家人特别是丈夫的关心与帮助,如产后家属的冷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问题、家庭对婴儿性别的期盼等都是产后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家庭关系冷漠是产后抑郁的因素之一

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

1.与产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产后心理障碍的产妇情绪极不稳定,与其接触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动作轻柔,以鼓励、指导、支持为主,以取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要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2.注重产后心理疏导: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子宫收缩痛、睡眠差、乳汁不足、照顾婴儿无经验、尿潴留、便秘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医护人员及家属要主动接近患者,关心体贴产妇,耐心倾听她们诉说,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指导工作,母婴互动情感交流,减轻产妇生活中的压力。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消除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

3.产妇进行自我调节:加强产褥期卫生知识的宣教,保持充足的睡眠,闲暇时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看一些图文并茂的育儿书籍,来调节身心,对产褥期进行科学地指导。

4.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产妇家庭成员应接受相关教育和指导,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还要多进行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5.树立产妇自信心:多与产妇进行沟通,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她们认识到产后心理障碍会给自己及婴儿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

如何预防产后心理障碍

加强围产期知识学习

1.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围产期知识学习要从产前开始,孕期主动了解孕产妇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了解分娩过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提早了解、学习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

2.分娩全程给予产妇精神心理的支持: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尤其对产程长、精神压力大的产妇,更需要有耐心解释分娩过程。

3.严密观察产程,提高助产质量,减少急性剖宫产对产妇的不良刺激。

4.产褥期为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休养环境,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帮助产妇迅速适应母亲角色,学会护理婴儿。丈夫和亲友要与产妇加强情感交流,关心、体贴产妇,对于有不良分娩史、死胎、畸形儿的产妇,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她们增加自信心,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人生这一特殊时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