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怎么办?应该如何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累计出血量达到或超过1000ml或出血伴血容量减少的症状或体征。产后出血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者甚至危及产妇生命。。
产后出血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为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为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

1、提前做好孕早期检查
孕早期实施孕妇管理,详细询问孕妇的病史,并进行定期产前检查,不宜妊娠者应及时在早孕期应该终止妊娠。反复宣教非计划妊娠的危害,做好避孕节育的宣传知识。
门诊医生要指导高危孕妇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保持每天8~10h的睡眠,同时坚持左侧卧位从而降低子宫的右旋,增加子宫的血液流量。指导孕妇补充叶酸及维生素E,并且要做到劳逸结合。
2、孕中晚期做好孕期宣教
开展每周1次的孕妇学校讲课宣教,鼓励适当的运动,指导正确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甜食的摄入,避免或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指导孕妇的自我监测技术,高度重视孕妇头晕、目眩以及眼花等症状,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孕晚期要避免性生活以及重体力劳动,对于胎膜早破的孕妇要采取头低臀高位,防止脐带脱垂,给予产前监护,必要时提前住院。
3、心理护理
大部分的孕产妇都会担心胎儿是否存在畸形、分娩过程是否顺利以及自身和新生儿的健康,因此产妇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心理,针对这方面的心理,在护理过程中责任护士要做好孕妇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工作,避免孕妇生产时过度紧张,引发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