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揭示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令无数妈妈落泪
最近看了一部令我感到十分震惊的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

看完以后,我把这个短片分享到了妈妈群,很多妈妈表示:当看到最后妈妈流着眼泪把包宝宝吃掉的时候,心里既震惊又难过。
短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一个女人擀面皮,做包子。当包子出笼,她夹起包子正想往口中送,包子突然哇哇大叫,萌化了女人的心。
从此,她视包子如自己的孩子,给包宝宝喂吃的,量身高,和包宝宝一起逛街买菜,给包宝宝买零食。一切都是那么温馨。
慢慢的,包宝宝长大了,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不再想吃妈妈买的点心,不让妈妈进他的房间,也不再想吃妈妈给他精心准备的一桌饭菜。他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出去兜风。
有一天,包宝宝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准备从家里搬出去
妈妈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包宝宝的离开
崩溃之余,居然把他吃掉了……

这是一场亲子关系中关于“控制”的较量
这部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影片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用华人家庭形象和场景,讲述了中国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干预与控制,以及如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干预控制,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关于“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的文章,主要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们的人生。像短片中的妈妈一样,过度教养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逃离”的症状,顿时感觉自己的控制欲被削弱,严重的安全感不足让她失控。
过度教养的父母,大部分是对孩子控制欲很强的父母。
他们习惯了孩子从小就乖乖听话,当孩子长大了,他们很难接受孩子的独立,也不懂得从孩子的生活中得体的退出。
父母控制欲太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幸福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同时,他们也是最易侵扰到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父母。
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感到被“入侵”,出于个体存在的本能,孩子将会用壳“包裹并封闭”住内部那个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变得屈从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朋友小青和她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她读小学开始。父母就把她读书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在家里,她不用干任何家务活,就连自己要吃个苹果,削苹果的事儿,也是父母代劳。她的任务只有写作业。每次考试,父母不许她成绩低于98分,要求每年都要评上三好学生。
读书时父母禁止她谈恋爱,一旦发现稍有不对,溜进她房间偷看日记,偷查手机聊天记录。成年工作后,父母允许谈恋爱了,可是每次恋爱时间都不长,因为每次谈恋爱,都需要去到父母那过审,往往是俩人开心的交往了一段时间,到父母审核那一关通不过。父母总会觉得,自己的女儿虽然工作了10来年了,但还是一个孩子,思想很单纯,总怕被别人给骗去了。由于父母每次的强势干预,搞得朋友至今仍然单身一人。
她为这事儿一直很苦恼,但她从小也习惯了父母的事事干预,加上自己又是个孝顺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当前的局面。
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足够好的父母”
足够好的父母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但更重要的是能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出。
他说好的父母不是帮孩子扫除所有的困难和障碍,而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积蓄自己的力量,能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就像有人说的,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母爱的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孩子总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你的私人物品,而是让他成为他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慢慢长大成人,父母应该要学会放手。想想龙应台说的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可那些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似乎总有一种担心:如果我放手了,那不就成了放任不管了吗?孩子不就会变坏了或者遭遇危险了吗?
针对有同样担心的父母,我有两条建议:
01
放手,而不放任
针对孩子的学习,父母放手,其实并非完全不管不顾。而是与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规则、日常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认可,引领孩子见识更多的外部世界、促进孩子的学习热情等等。
具体题目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否做错,考试成绩如何,更喜欢哪一门功课,更偏好何种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监工一样,360无死角监督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学习变成亲子角力的战场,充满各种威逼利诱,那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父母的,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引导、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采纳或者拒绝我们。保证这一点,亲子间的控制,就会少很多。
02
父母需学会厘清“界限”,
分清“你”和“我”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所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会不自觉的过多干预。
要想孩子以后能幸福,更独立,父母要尽早学会分清界限,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孩子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朋友西西姐对教育儿子,就有着很清楚界限感:
“孩子,我不会对他寄予过多的期望,也不会把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他的人生是他的人生。我在过好我自己人生的同时,顺带把他养大就行了。至于将来,他能有什么能耐,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和造化。”
这话咋听起来,似乎透露一种不负责任,但仔细咂摸,却也足够通透。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纪伯伦的一段经典的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今日福利:今年立春、雨水已到。宝宝知道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吗?微信搜索关注——孩子王成长学院(kidswantjy)即可免费收听《二十四节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