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浅析幼儿说谎行为与对策

文 / 宣脂
2019-03-14 17:57
幼教论文:浅析幼儿说谎行为与对策

说谎,这在成人眼里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字眼。可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人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会说谎。幼儿两岁半至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面对这一情况,作为成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也有积极的一面。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能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能用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对于孩子说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一个标志,因此大人应该平静的、坦然的面对孩子的说谎,正确的引导幼儿,让孩子学会实话实说。

一 幼儿说谎行为的界定

按照康德的理论,人不应该说谎,因为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说谎的话,那么就没有人相信别人的话,那么因此也就无所谓说谎与否,因而这反而取消了说谎,因而这是不合理性的。康德说:你应当让你的行为能够成为普遍立法的准则,也就是说你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树立起一种绝对的道德法则,以使你的行为完全遵照道德法则运行。

何谓道德法则?按照康德的说法,其更象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命令,也就是别问某个行为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别问为什么,反正照着做。那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法则?我们可以暂时这么理解,即相当于耶稣说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当怎么对待别人”,也就是说,你行动之前应当考虑到,我的这种行为会不会被众人普遍认可从而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绝对的意志。

回到说谎的问题,就如上面说的,如果每个人都说谎,那么它必然取消的说谎,因而不可能成为道德法则。人为什么会说谎?按照康德的理论,是因为没有遵从绝对的道德法则而行事。道德法则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人为什么会不遵从?是因为人不仅是理性人,而且也是生物人,因而会时不时受到感性世界的影响,也就是会受到短期行为结果对自身的影响,比如利益、情感等等,这都是在行为之前过多考虑了这项行为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遵从绝对无条件的道德律令。比如我们会为了钱而说谎(利益),会为了不伤害别人而说谎(感情)。怎么才能不说谎?也就是怎么才能完全遵照道德法则行事?康德说:道德法则是绝对存在的,但是道德法则的实现(即让人们遵从它)是有条件的。因而为了实现道德法则,为了使得人们能够完全遵从道德法则行事而摆脱感性的干扰,需要假设三个条件,即康德的“实践的悬设”,即灵魂永恒、意志自由以及上帝存在,这是假设,但并非假的假设,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这无法被证明也无法被证伪,但是为了实现道德法则,我们宁愿相信这个。

二 幼儿说谎的分类

对于幼儿偶尔说谎,我们还是可以容许的,但是要经常说谎总会冷人不快的。当今,说谎已经普遍存在班级中,一个小孩说谎,甚至会影响全班孩子说谎,而有些部分家长甚至产生了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会变坏,所以说谎问题已经引起幼教工作着的强烈关注。其实,对于幼儿的说谎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而应仔细分析幼儿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根据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主要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

(一)无意说谎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幼儿对感知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或时间概念不准确,造成说话不真实。如爸爸在一星期前给明明买了辆漂亮的玩具车。当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买的,他说是昨天买的。这是因为时间概念掌握不准,认为过去都是昨天。

2、由于幼儿意志立差,难于言行一致。例如,有个叫明明的孩子,常跑出去就不回家,饭都顾不得吃,妈妈打了他,他哭着求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可是没几天,他又出去玩到很晚才回来。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孩子的意志力薄弱、自己约束不了自己而造成的。

3、由于年幼无知,不以为说谎是坏事,反以为这样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童年时期以及现在的每个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

4、由于幼儿想象力发展水平较差,把想象当成事实说出来。这种谎言可以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这种谎言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象的事(事实上不存在)当成事实而造成的。孩子无意说谎时,家长应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对于把想象当现实的无意说谎,只要帮助幼儿区别愿望和现实,以正确语言表达实际情况就可以了。

(二)有意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或者喜欢做某种事情,渴望得到又怕得不到而说谎。例如,一位家长答应给孩子买玩具受机,并要求他保持衣服整洁,如果孩子在游戏中自己把衣服弄脏了,但为了得到手枪,他谎称是别人弄脏了他的衣服。

2、为了得大人的赞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幼儿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作祟,促使他们去说谎。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听好话,期望被别人赞美和表扬。这也是幼儿情感的需要。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夸张型,幼儿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得到别人赞美,将事情夸张或缩小。例如,说“所有的桌子都是我擦的”,其实他只擦了一部分;说“这次绘画比赛我在班上画得最好”,其实只是中等偏上。另一种是虚构型。例如,有的孩子通过虚构“我今天在路上帮助一位老奶奶提菜啦”的情节,来赢得老师的赞美。针对这种种虚荣型谎言,家长和教师只要能讲明道理、及时纠正,孩子一般会接受并且能够改正。如果要给予必要的惩罚,就要注意方式,避免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这类谎言会逐渐减少。

3、做错了事,为逃避惩罚而说谎,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幼儿时期经常发生。幼儿因不具备逻辑抗拒能力,不会申辩,于是说谎。这可以说是幼儿的一种防御能力。逃避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避”,如避免受罚、推卸责任、逃避任务;虚荣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或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逃避型谎言会变得愈来愈“合理”。例如,谎称“肚子疼”,否则就要干活;谎称“这件事不是我干的”,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对这类谎言,大人不必过于追究,否则越追究,以后幼儿可能会花更多的心思来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而不是改过。这时候,大人应该对自己教育方式进行反思,而不是盲目地惩罚孩子;只要给予正确的教育,这类谎言会明显减少。如果要惩罚。则应做到合情、合理、适度。

4、高尚情感的支配而说谎。例如,一些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上做了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事,不告诉老师或别人,有的等失主找到学校送感谢信时老师才知道。当老师问到他们时,他们仍谦虚隐瞒真情,不说实话。这种高尚品德可能是受英模任务榜样力量的感召,或从书中受到启发。对待孩子的有意说谎,要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及时给他们讲道理,经常鼓励和督促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如果孩子的“说谎”是高尚道德情感的表现,那是值得表扬的。

三 幼儿说谎的原因分析

每个儿童心中都隐藏着放羊娃那种说谎的冲动,但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因而他们的行为亦有所不同,其说谎的原因及种类也不同。

1、在行为过失时为解脱过失感而表现的说谎

英国心理学家基纳特说过“撒谎是说真话遭到训斥的孩子在心理上解脱自己的避难所”。有些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孩子一有过错,不问青红皂白,就严加训斥。甚至在孩子说出真相,承认过错后,仍责骂不休。其实,小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有时并非故意,向父母说出实情,表明小孩子的诚实,父母本该表扬,只要予以提醒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施予惩罚有可能使小孩子养成说谎行为。

2、因恐惧失去信心而表现的说谎

有的幼儿害怕上小学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愿上学而说谎。在小学群体中,经常可见的推诿行为,本质上也是说谎,但幼儿的动机并非加害伙伴,只是为使自己免受惩罚和伤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现象。

3、幼儿因某种愿望的存在而说谎

(1)幼儿因某种愿望的存在而说谎的情况,实质是一种幻想的口语表达,具有夸大其词,自我陶醉的特点,能使愿望获得象征性、代表性的满足。如小刚在小朋友家玩,看到小朋友有一架飞机模型,就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架。”陪着小刚出来玩的妈妈很不痛快,认为小刚故意说谎。是小刚故意撒谎吗?不是,是他看到小朋友有飞机模型,非常希望爸爸能给自己买一架,只是把愿望当作现实说出来了。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因此训斥、责骂孩子,只要帮助孩子分清愿望和现实就行了。

(2)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的权利,当得不到时,就有可能通过非正当途径去获得。

4、幼儿因为虚荣心而说谎

虚荣心在这里指的是自尊心的不合理的表现。在幼儿期,幼儿正式地介入了同龄人的群体关系,在群体中交往与生活,幼儿相互的比较与竞争就不可避免。幼儿相互吹嘘自己有这有那,或者是“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没有”,或者是“你有的我虽没有,但我有的优于你有的,我的比你的好”。为了不使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幼儿有时几乎不顾一切地趣夸大事实甚至编造事实。

还有,幼儿说谎却会带来赞赏或其他好处,有些幼儿通过说谎得到父母的赞赏。如,有的幼儿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表扬而自己未得到,回家却说自己在幼儿园做了什么,或守纪律受到了表扬,父母并不知道而给予表扬和赞赏,从而强化了幼儿的说谎行为。说谎是后天的习得行为。从学习方式上看,一种是尝试,幼儿由于受到行为结果广义的获益并强化而重复该行为,并逐渐掌握说谎行为的技巧;另一种是模仿,幼儿以成人生活中的说谎行为为有意模仿对象,甚至有成人教幼儿说谎,欺骗他人的现象,这往往成为说谎的幼儿抵制成人的训诫以及教育缺乏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说谎并不都是恶行,但这并不能成为社会赞许、接纳说谎的理由。从教育的角度看,无论是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由于幼儿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初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当说谎行为出现时,一笑了之或一怒了之都是不正确的。在方式方法上,应当重视成人对幼儿的态度上的惩罚,而不是成人对幼儿的威胁、斥骂和体罚。培根说过:“最好的奖赏和夸奖,最好的惩罚是不赞成的。”最重要的不是在幼儿说谎时我们该做佧么,而是在幼儿没说谎时我们该做什么,这就是尽可能地清除说谎的情境,创设民主的、诚实的、赏罚分明的情境。

四 幼儿说谎行为的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案例一:自卫说谎

每天中午我一如既往的带着孩子从二楼餐厅回到班级,而保育员打扫好自己班的餐桌就让吃的慢的小朋友顺便把手套带回班级,这样保育员更方便领中餐,。今天中午保育员马老师让吃到最后走的陈柏芝小朋友帮忙把手套带回班级,等到马老师提着饭桶回到班级吃饭的时候,就问陈柏芝你把手套放拿了?而陈柏芝不出声,于是我很严厉地把她叫过来说:“你把手套放哪了?”陈柏芝看了我好长时间就说:“是顾子恒拿上来的,我给他了?”我说:“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我就很理所当然的以为是顾子恒把手套弄丢了,让陈柏芝回去了,把顾子恒叫过来问话,可是顾子恒说:“我没有把手套弄丢!”我问了好几遍,说是不是,他都说不是。于是我把陈柏芝和顾子恒都叫到一起说:“谁要是说谎了,到晚上的时候鼻子会长长的。”这时候陈柏芝很害怕的说:“手套是我弄丢的,我在二楼玩了一会儿!”

案例背景:

陈柏芝是我们班这学期新来的外地生,刚一进来,我就发现她遇事很莽撞,说话嗓门大,课后奔跑追逐动静很大,和他妈妈交流一下,原来她在家里也是很疯很调皮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家门口的小朋友一起疯狂的跑跳,实在是很调皮,所以爷爷奶奶都很担心哪天会出什么事情,无法向她的爸爸妈妈交代。这下不肯带送到了爸爸妈妈身边。通过平日与她爸妈的交流看出,爸妈很宠溺这个女儿,什么事情都顺着她,脾气也很大,而且脑袋很机灵、很坏。记得刚开始到我们班级来就喜欢呆在厕所不愿意出来,有一天把全班小朋友的杯子全部弄乱了,杯子上的学号与杯架上的根本对不上号,当时很多小朋友都说看见陈柏芝在弄杯子,她这才承认。

顾子恒是个单亲家庭的小孩,跟随着妈妈和外婆住在一起,妈妈和外婆都是特别疼他,什么事情都随他。看上去很可怜,人特别的老实,心理上面缺乏安全感。但是他是很调皮的小孩,小动作特别多,虽然话不多,但是就是喜欢捣乱,班级里的有些发生的小事大部分都是他搞的,他比陈柏芝还喜欢捣乱,但是他从来不说谎。

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的方式:

幼儿最早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对其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

(1)祖辈的溺爱:爷爷奶奶凡事顺着他,因为他爱闹,受不了只能息事宁人由着他,另外祖辈怕心爱的孙子在外面受欺负,所以常常教孩子一些自卫的行为方式。

(2)父辈的疏忽: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上班都比较忙,对这爷爷奶奶不肯带的孩子,也是用比较直接野蛮的方式来教育他,他们也一直用“坏脾气”“不听话”等字眼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提出的都是要求,都是“不许、应该,不能”。少有称赞鼓励的话语。陈柏芝来园一个多月,由于她的霸道专横,小朋友们原来对他的热情已经淡了,慢慢的开始敬而远之,她感觉到这个新集体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么爱她了,所以她习惯性的干了一些错事情: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回班,在楼道偷偷玩耍而弄丢了手套。为了不受到老师的训斥,于是就替自己找了一个替罪羔羊,说是顾子恒弄丢的。

2、纠正措施:

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出于自卫的撒谎让我发现,我们老师的行为方式也有待改善:以往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往往直接严厉地批评指责。而应该是避开她敏感的错误(其实在她做了之后他就知道自己错了)给她提出改正的要求,并鼓励她立刻改正,并给予肯定与表扬,强化其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行为慢慢内化为他本身的习惯,在家长这一方面,我们也应多沟通交流,及时让他们知道孩子也有进步的一面,比如:最近陈柏芝说话的嗓门就没有以前大了,会轻声和别人交流了,看电视的时候也不说话了,也让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变责骂为鼓励,这样,相信通过家园双方的努力,他的行为习惯会日渐改善的,他也不会再让我们害怕担心了。

案例二:满足虚荣心的说谎

为了鼓励幼儿上课或者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表现更好点,我开展了评五角星的活动,今天上了一节没功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非常好,很多孩子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美工作品,他们都特别的开心,于是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小红花,亿阳小朋友也不例外,可比起海涛来,还是少了一朵。到了放学时,小朋友都把自己的五角星贴在评比栏里,并请爸爸妈妈来看自己得到的五角星。亿阳的爸爸也来了,亿阳告诉爸爸自己得到的五角星是全班最多的。我随着亿阳的爸爸一起走到评比栏前,这时,我发现海涛的五角星少了一朵,而他自己的却多了一个。发现这一现象,我轻轻地把亿阳爸爸叫到旁边,告诉他这个情况。他妈妈生气地对我说:“亿阳平时在家里就是很会撒谎,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我得好好的教训他。”我听了立刻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请他回家再了解这件事情。

第二天,我发现亿阳偷偷地把五角星贴了回去。我走过去,笑着对他说:“亿阳,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做错事能马上改正还是好孩子!老师奖你一个五角星。”亿阳高兴地说:“谢谢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经过这一件事,我发现,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心里需要,有时会把幻想、愿望、现实混和在一起,常常无意识或不自觉地“说谎”。而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其实孩子的谎言有很多内涵:可能是夸大了的事实,也可能是暗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还有可能仅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这取于孩子为什么撒谎。他们说谎有时是为了不受到家长惩罚。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妈妈喜欢的首饰,原本想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东西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一次一次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也许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的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拒不认帐”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兴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心里话。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

五 减少幼儿说谎行为的措施

(一)多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

借着多媒体、参观、旅行、阅读、实际操作等机会。带领幼儿多看、多听、多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地。这样可以减小幼儿的想象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说出来的话就会变得比较真实可靠了。

(二)不要刻意去戳穿孩子的“牛皮”或嘲笑他们的夸张

孩子不好好吃饭,大人会说:“小孩子不吃饭就会长不高喔!”这句话就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想象,说道:“我要长得像天那么高呢。”对于这样的答案,成人不要急着把孩子拉回现实,“哪有人长得和天一样高的,那不成怪兽了吗?”可以顺着孩子的话:“对,那你要多吃点,那样才会长得很高喔。”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也达到了家长要他好好吃饭的目的,还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人要从理解接纳或一笑置之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夸张或说谎,而不要以生气、责骂的方式逼他说实话,甚至有时候成人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吹吹牛,玩下想象游戏,带自己回到童真的年代,这样既帮助自己进入孩子的想象世界,还能和孩子关系更加亲密。

(三)要了解孩子爱夸张和说谎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觉,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说说自己的感觉和期望。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避免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绝时心理的不平衡搬新家、转学、换了老师等等,都有可能会引起孩子不同以前的表现,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当他有夸张、说谎的迹象时,也就提醒成人你该注意孩子了,多去了解他们的心境,多关心他们,要解除他心中的焦虑、不安,帮助孩子,多给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点的机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成人有时候也可以适当给孩子戴戴高帽子,当然成人自己要以身作则,保证自己有正确的言行典范。

正确引导孩子,防止孩子撒谎固然重要,如何面对已经学会说谎的孩子,也不容忽视。当觉察到儿童说谎时,家长或教师要正确对待,千万不要打骂、呵斥,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态度,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将孩子的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区分开来,帮助孩子分析导致说谎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 家长和老师还要重视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传媒种类增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家长和老师要净化信息源,为孩子消除“近墨者黑”而说谎话的负面影响。家长应配合老师及时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防止和纠正孩子说谎。

参考文献

[1]郑红丽译。《说谎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05-1-1。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陈帼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0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