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没您想象的那么难

文 / 莆田亲子俱乐部
2019-04-08 20:29

家庭教育的伤痛,就在亲子沟通中

前段时间,我们向各位家长做了一个小调研。调研的题目是:“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您感到烦恼的是什么?”

收回来的结果很有意思,近五成的家长表示,亲子沟通最让他们头疼。难道跟孩子好好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您是这样跟孩子沟通的吗?

“吃了吗?”

“吃了。”

“穿暖点。”

“知道了。”

“别累着。”

“嗯。”

“快去做作业。”

“等一下。”

……

这种一来一回的沟通模式,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爸妈在后台留言,讲到一个现象,他们觉得自己跟孩子,不是沟通不了,而是沟通不下去。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当孩子在语言上回应后,却不一定会去做。也就是说,不是无法沟通,而是无法持续沟通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反应之后,就开始产生情绪,从而把普通的沟通上升为激烈的争吵。


亲子沟通,没您想象的那么难


为什么沟通最终会演变成冲突?那是因为这种亲子沟通,是无效的。这种一来一回的沟通模式,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也没办法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回应。这样的沟通,我相信,你们也不好受吧?

但是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好好的亲子沟通,会变得如此困难?

亲子沟通之难

为了知道亲子沟通困难的原因,我们有特意去采访过一些家长。

家长A:

“有些时候回到家就已经很累了,所以语气可能会差一些。不知道是不是语气吓坏了孩子了……”

家长B:

“上班工作忙,下班家务忙,每天都忙,所以其实能坐下来,面对面沟通的时间真的不多……”

家长C:

“我也想跟孩子说话,但是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我们对家长进行一对一采访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家长把亲子沟通的困难,都归因到情绪或时间上

有的家长觉得,是自身情绪导致了沟通不下去,也有的家长说,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跟孩子沟通。

但不管如何,当我们看到家长们的回复时,我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家长会觉得,亲子沟通,应该是以家长表达为主。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表达的欲望,而两个人的沟通,表达的时间是恒定的。当家长说的多的时候,孩子们也就只有听的份了。

最重要的是,家长在表达的时候,会很不自觉套用到说教和讲道理的模式,那您说,孩子怎么能够听得进去,愿意和您沟通呢?

亲子沟通的四个步骤

所以怎么做,才能进行有效地亲子沟通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要四个步骤,就可以促进亲子间的良好沟通。

“倾听→产生共鸣→一起思考→给予鼓励”

l 倾听(Listen):先倾听孩子要说什么

很多父母,喜欢从说开始。但我们都知道,一旦父母开始说,那么在孩子看来,父母就是在“唠叨”、在“训导”。所以不妨试试,从倾听开始。


亲子沟通,没您想象的那么难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孩子发现,父母正在专注听孩子表达,就算父母一言不发,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所爱的。因为孩子能够感知您的态度,并且放下心来,继续跟你们说。

不过需要记住的是,在倾听时,核心在于专注。所以您那些敷衍式的“嗯嗯”和点头,就不要出现了。这时候给各位父母一个技巧,那就是重复孩子最后的一句话或者感受进行附和,这既能够表示您在倾听孩子,也能够让孩子觉得“爸妈是懂我的”

除此以外,还给您一些常用语:

“然后呢?”

“原来如此!”

“嗯!嗯!这样啊!”

“后来怎么样了?”

l 产生共鸣(Sympathize):共情孩子,理解孩子

所谓产生共鸣,核心就是与孩子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当您能够专注地倾听完孩子之后,您必然会产生一些想法和感受,而这些想法和感受,就是您去共鸣孩子,理解孩子的资本。


亲子沟通,没您想象的那么难


当您能够做到,不管孩子说的对不对,合不合理,您都能做到确认孩子真正的内心感受的话,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您就是懂他的。甚至在孩子看来,他会觉得原来父母跟自己有同样的感受,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的。而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之后,他自然就会更加愿意说出内心的话了,沟通也就自然更加顺畅。

这时候教您一个产生共鸣的方式,那就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当孩子在表达完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时候,您其实可以考虑把发生自己身上,产生类似感受的经历,表达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原来爸妈也经历过,所以他们是懂我的。

除此以外,还给您一些常用语:

“原来是这样啊!”

“辛苦您了!”

“您一定觉得很难过吧?”

“您应该不好受吧?”

l 一起思考(Think):引导孩子去思考

我们也知道,有些时候,当孩子表达完事情和感受,这件事就结束了,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宣泄,或者说叫吐槽和抱怨。但有的时候,当孩子表达完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一起思考,或者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这里教大家一个技巧,叫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核心是在于,不要直接给结论孩子,也不要逼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我们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例如,孩子想要知道“瞬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父母可以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给一些提示来进行询问:“在我们日常,如果想要知道一个词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查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产生更深的思考。

需要记住的是,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办法回答的话,那我们就重复回第一个步骤,从倾听开始,听听孩子是什么原因没办法即时回答,而不是立刻泼他冷水。

l 给予鼓励(Empower):适当地给予鼓励

最后一步,就是鼓励孩子做出改变了。像引导完孩子思考之后,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在还没有实践之前,会一直都只是一个猜想。所以这一步,您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勇敢踏出那一步。

需要记住的是,鼓励不仅仅只是口头表达上的,就算是您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抱一抱孩子,甚至只是对孩子温柔地微笑,带孩子出去吃吃吃和玩玩玩,也是鼓励孩子的一种表现。

鼓励的时候,您可以参考上次任务包给到的话术,以观察到的客观现象+鼓励的话语的方式,进行鼓励。

这里也给到您一些常用句子:

“我相信您一定有办法可以做到!”

“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

“您就试试看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