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文 / 悠一格
2019-04-09 01:14

熟读三字经的孩子都会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教育孩子,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职责。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父母教育效果好,但是,有的父母说的话却被孩子当成了耳旁风,孩子既不接受父母的教育,也不服从父母的管理。

同样是“教育”,为什么效果差别这么大呢?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阻抗”。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而另一位心理学家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

罗杰斯的观点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对于自我结构与发展的防护作用。

而另外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从心理学家们对于阻抗的定义和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人心理产生阻抗的时候,无论对面这个人说的话多么有道理,他也是听不进去的。

所以,当孩子的心理对父母产生阻抗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接受、也不会服从父母的教育的。

由此可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那一段没有阻抗的关系有多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显然是优先于教育,并且大于教育的。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说关系先于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逐渐长大,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对各种情绪的体验,对快乐和幸福的感受,都是在一段段的关系中得以实现和被影响的。

而最先对我们造成影响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抚养人,所以,关系先于教育。

为什么说关系大于教育?

回顾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构建关系和理解关系的过程。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不会向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人去学习。

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父母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就要先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去对待孩子。

孩子们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人,比如孩子的父母、抚养人,或者是老师,榜样等,来唤醒他们内在的自我驱动力,从而来影响和熏陶他们。

孩子们也正是通过模仿、追随他信任和尊重的人的态度和行为,来吸收、内化和实现自我成长的。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想教育孩子有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

家庭生活是以亲密为最大特点的,互相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和珍贵。

我们所看到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都是一种“果”,而孩子的抚养人,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所处的家庭关系,以及整个外部成人世界的行为和态度示范才是孩子背后那一个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

父母首先给予了孩子生命,然后通过对孩子的尊重、接纳和理解,从而和孩子产生生命的连接。

正因为有了生命的连接,父母才和孩子构建起来了稳固的家庭关系。

正因为这种稳固的家庭关系,父母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力,而影响力,正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因此,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越好,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会越大

这种影响力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孩子会更加尊重和追随父母的建议和意见。

而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父母学习和使用“自动防止失败法则”。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感到高兴,那么就应该停止,因为父母肯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这就是“自动防止失败法则”。

许多父母常常会通过言语去教导孩子,而很少会通过问问题去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所以,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不高兴,那么就应该停下来,然后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优先于教育时,就再也不会本末倒置了

要怎么样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具体怎么做,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一、父母做到尊重孩子,对孩子平等相待。

二、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技巧,耐心地倾听孩子,了解孩子。

三、要用赞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努力,信任孩子。

四、父母要和过好自己的生活,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动,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推荐阅读: